在双语交流之前、怎样对不在场的交流对象进行设想?在双语交流之时,怎样对在场的交流对象进行预测?这些将直接影响双语播音主持创作。而我们设想传播对象一般会有一个心理准备,一般会以自己对交流对象的文化背景的固定看法为基础,来预测对方可能出现的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没有任何定势,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交流,就可能只以自己的审美或价值准则作为标准,那么传播效果可想而知。毋庸置疑,文化定势将首先对双语播音主持创作产生直接影响。
定势可以被看成是某种具有信念或情感性质的态度,也可被看成是对外界事物分类的感知过程中的产物,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备的一种信念式的态度;它是一种思维定势,这一概念首先由Walter Lippman提出,他把定势比做人们 "头脑中的画面( pictures in mind)"①。
正如《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所说,在汉语和英语两种审美文化之间,大体上对应着以圆式思维为取向的东方审美文化和以演绎思维为取向的西方审美文化;群体取向的中国文化和个人主义取向的西方文化,情感型的中国文化重含蓄的语言观和工具型的西方文化求精确的语言观……所以,当我们把汉语英语两种文化,两种母语群体,看成是截然不同的、完全对立的文化群体时,就会产生文化定势( stete,otyping)。
尽管本质上讲,定势是过于一般的,过于简单化的,过于忍略细节差别的,过于夸大了与某群体的人相关的信念或态度,是一种简单化的认知方式。在这种简单化的定势范畴之中,有些定势是真实的或只是部分真实。不过,它们都是从一般化或极端化的事实中发展而来的,这些一般化的认知能帮助我们"从大体上"来设想受众的心理并预测其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