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双语节目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双语节目形态不明确;(2)双语节目播出时间不确定;(3)双语播出比例不合理;(4)双语主持人使用不稳定。
例如,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平民化、中央电视台的《对话》精英化,内容与目标的定位还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有时形态不稳,作为双语节目,以双语出现的情况相对较少,启用的双语主持人又时常变动,且主持人双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播出时,有时英语比例过大,中国观众不易接受,信息流失较多;有时,干脆全程汉语播出,中国观众看得轻松了,而不懂汉语的外国嘉宾在节目里交流却很费劲,直接影响了谈话质量。这两个节目不但没有留意双语比例的构成,也没有作为双语节目的形态固定下来,这样就导致:观众对《国际双行线》和《对话》节目内容定位虽然很明确,但是,对节目是否双语播出的心理准备是不确定的。这两档优秀电视谈话节目曾经因不恰当地运用双语的问题打了折扣,实在可惜。
相反,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十几年前就开播的双语音乐节目Joy FM,中央电视台的双语教学节目Out Look以及连续几年成功举办的元旦双语晚会、中秋双语晚会,听众或观众只要一提起这些节目,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印象--双语节目。由于双语特色明显,受众自然形成了对双语节目形态的收听、收视心理定势。因此,到目前为止,这些节目有明确的、稳固的双语形态,固定的播出时间,相对稳定的双语主持人,培养了一大批有双语收听、收视习惯的受众,继而稳定、甚至扩大了受众群。
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国内双语节目不能走规模取胜的路子,必须以特色为突破口,选择适当题材,找准目标定位,求精求新。而在对外意识上,对外双语节目急需思考未来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