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莉 总理点名的女主播
人生总是充满了太多的偶然与必然。对于吴小莉来说,选择传媒这个行业是人生的必然,也是她自己智慧选择的结果。用心与用功的人生,方会有大美。这种美融会于每一个细节的贮备、每一次艰辛的付出,吴小莉深信,"只要你的能量储备足了,当机会来了,你就能从容抓住机会,收获生命中最美的果实。"
总理"点名" 美好经历
1998年4月《朱镕基访欧速递》欧洲现场主播,随朱镕基总理外访,再被朱总理点名;《小莉看时事》开播;3月人大政协专报北京现场主持;《直击两会》主持人,中国新内阁中外记者会获朱镕基总理钦点提问。1998年到北京采访两会期间,因记者会上新任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一句"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的吴小莉,我非常喜欢看她的节目",而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
吴小莉:那是人生很美的经历。因为那时是风云际会的时间点,中国在引人注目,中国的新任总理也很引人注目,突然出现这样一种领导人的特殊的表现方式,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促成了这样一个很美的缘分。一些朋友在和我第一次见面时,还能完整说出那次答问的内容。朱总理说的那段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後已",也成了他很重要的语录。
吴小莉说:"做记者就是要张开眼睛,张开嘴巴,伸长耳朵。能得到总理点名其实不是偶然的,当时,为了保证能顺利向总理提上问题,凤凰台的记者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一个好问题的诞生其实是有难度的,必须多做案头工作,依靠新闻敏感度找到你想提问、对方又想回答的问题。"
锲而不舍的坚持,成就了独家镜头
吴小莉:可能是"凤凰人"骨子里的东西,到了现场,不带些东西回来,怎麽对得起观众呢?观众给了你权利,让你带着记者牌子有机会到达现场,你没有理由空手而回。
这个行业一定要后继有人,各自发挥所长,那才是精彩。其实人没必要跟别人去比较,你要跟自己比较,比你是否更睿智、更成熟、更有深度,更有想法,我记得一段话,我也常讲给同事听,这段话说愚昧的人经常讲别人的闲话,一般的人讲点事情,聪明的人才是讲创意和想法。我告诉自己要做聪明的人,经常挑战自己。
小莉:我喜欢为大家"开窗"
有评论指出其立场中肯客观。但也有评论指出吴小莉偏向于中国政府。因为吴小莉在个人介绍中。最喜欢的国家是"中国",但是她仍保有中国台湾地区国籍。因为凤凰卫视的关系,使其在中国大陆广为人知,颇受欢迎。中国大陆报纸《解放日报》在采访吴小莉的文章当中,吴小莉自己也指出自己有"爱国情怀",遇到报道牵涉中国与华人利益的事件时会更多的突显出来。
实事求是、公正的报道,搜集尽量多的资讯,展现尽量多的现场,让大家看真实的东西。我喜欢为大家开窗搭梯,把真实的窗都打开,让观众看到很多个世界,然後让他自己选择,哪个世界是他所相信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才有力量。我会努力尝试做到公正。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我们不是上帝,不会把这把尺架在观众的身上。我不会说这个观点就是唯一的,我会告诉你好多家的观点;我也不会把结论强加于人,因为没有事情是轻易有定论的。我们要坚持,但选择权在观众,在这个民智大开的年代,我宁愿告诉我的观众很多种分析,而把结论权交给每个人。观众给了你权利,让你带着记者牌子有机会到达现场,你没有理由空手而回。
人文情怀来定位自己
吴小莉:人文情怀不是空洞的,首先是要有一种爱国的情怀,中华民族的情怀。的确,当我们遇到牵涉中国利益、华人利益的重大事件,就会很自然地表现出这种情绪。这种情怀并不是直接写在脸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认真的人都会是成功的人。对于成功每个人的理解也许都不一样,人的一生很长,但每个阶段都要认真地走过,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这样生命中每个阶段的小积累就会变成大成功。对于成功,我的理解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舍弃一些东西,当年如果我不能放弃在台湾取得的一切,我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我一直很骄傲自己是位职业女性,我从不避讳自己的性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在工作上独当一面 .
工作要有追求,感情要完美,家庭生活要幸福。人生其实是一个圆,圆里不是天生就有这么多东西,而是要由你自己去添放,对于女性来说,这个圆要由工作、家庭、感情作为支脚才能立起来,才能稳固。
此外,要理解采访对象。比如说约访董先生,我们的编辑先拟了一份采访提纲,我在周末花了两小时,重新弄了一遍,交给他。後来刘长乐先生去董先生那里和他商谈事情,董先生说,我收到过很多约访函,你们那个提纲,高度在这(手势过头),别人的提纲高度在这(手势及胸)。後来我告诉董先生这个提纲是我自己写的,他马上就说,"我就知道嘛,一定是你自己写的,你很理解我。"你理解他,他就愿意和你讲。采访他那次,他聊着聊着就会说,"小莉,我跟你说".
我会有比较公正的立场,.注重收视率,绝不能以伤害别人为代价。做节目,我不会只看收视率这个指标。因为我们是大众媒体,我们的节目要照顾最大多数的观众。像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说的,"我们追求收视率,但不唯收视率论。"另外,我们不太会哗众取宠,也不擅长哗众取宠。
我们帮你开窗开门搭梯,让你看到现场,看到真实,你可以自己去评判。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我们不是上帝,不会把这把尺架在观众的身上。我不会说这个观点就是唯一的,我会告诉你好多家的观点;我也不会把结论强加于人,因为没有事情是轻易有定论的。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很多时候,它是灰色的。在大是大非中,我们要坚持,但选择权在观众,在这个民智大开的年代,我宁愿告诉我的观众很多种分析,而把结论权交给每个人。观众给了你权利,让你带着记者牌子有机会到达现场,你没有理由空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