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感知是播音员主持人消除跨文化交流障碍,进行双语转换的基础。
比如,汉语和英语的双语词汇里,"竹子"(bamboo)作为客观实体,看它的外形特征,中外没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对它的文化附加义的感知。竹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厚的关系,中国人常以竹喻人,表达一种坚强、正直、虚心、高风亮节的品格;但"竹子"在英语里仅仅是个语言符号,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这就决定了bamboo这个英语词汇贫乏的文化内涵。英语为母语的嘉宾或受众听到这个词可能茫然,或疏漏其文化品味。在双语播音主持创作中,汉语转换成英语表达,要么避免使用,要么做一些铺陈解释,以消除外国嘉宾或外国观众理解上的障碍。
反之,汉语也有一些理解上文化含义缺失的词,如daffodil(黄水仙),它沿袭了莎士比亚和华兹华斯等诗人的笔下的春天及春天所带来的欢愉心情,象征着春天与欢乐,而在汉语里它没有什么意蕴;如果将daffodil这个词转换成汉语表达时,中国播音员主持人很可能会忽略传达出它的深层含意。
由于双语播音主持创作的受众结构更复杂、覆盖面更广,有中国受众,也有外国受众,因语言文化理解差异而大不相同,一次双语创作,如同一次异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双语感知或双语感知迟钝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够消除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能够迅捷、准确、巧妙地完成每一次双语转换。因此我们第一次提出训练播音员主持人的双语感知能力,要求在创作中伸展双语感知的灵敏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