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日益在人民百姓日常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各大专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纷纷开办,为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人才培养也做出了许多贡献。我们看到,播音员主持人渐渐成为热门行业,尤其是播音员主持人中的许多人明星化、品牌化使得这个职业正在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热点。
这印证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印证了播音员主持人行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这一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播音与主持艺术这门学问不过建立了五十年的时间,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在这种条件下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飞速发展的播音员主持人行业正在经受着发展所必然带来的考验。而且,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考验是严峻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各项文化事业都在飞速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更是如此。而播音员主持人正是这一事业飞速发展的排头兵,从杨曼温馨聊天式的风格征服了海峡两岸的听众,从沈力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说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少不了播音员主持人的摇旗呐喊。
时至今日,我们的节目形式之丰富,主持人播音员风格之多样,节目制作体制之日益完善使得我们的电波和荧屏空前的精彩纷呈。但是,我们要看到在这个广播电视的百花园里,是不是每一朵花都能长时期的绽放,是不是有些"花香"并不能让游览者真正的舒服?
这些思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被人们所关注了,国门的打开,不仅带来了外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影视音乐等作品,也带来了许多他们的广播电视节目节目。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节目中有的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香港的凤凰卫视新闻节目那种时效性和对新闻内部含义的丰富解读给了我们的新闻节目很多启示;港台的很多娱乐节目的新颖活泼、不拘一格也让我们对我们曾经的对娱乐节目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地域文化差异的必然存在,使得我们必然不能全盘照搬这些节目的内容风格,而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我们在有效地大胆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必须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甚至可以说,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也需要拯救我们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遗憾的看到我们的很多节目,把盲目的模仿一些港台的节目作为自己提高收视率的卖点,我们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也在把盲目的模仿港台主持人的语言作为自己"突破创新"的捷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业界就已经提出了关于"港台腔"的探讨,可是十年以来,我们看到我们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仿佛还是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中国播音员主持人发展的道路。正当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这个蕴含着五千年文化而厚积薄发的中国时,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声音的有些播音员主持人却在撇掉这些资本而舍近求远的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说,新事物的诞生必然要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的话,我们必须要看清楚我们所谓的旧事物是否真的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我们曾经批判学术权威为"白专",我们错了,原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曾经批判孔子,我们错了,原来儒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今天仍然对我们的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曾经批判传统京剧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借尸还魂,我们错了,原来这其中蕴含着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后世子孙享用不尽的;我们曾经批判"过年"是四旧,我们错了,原来现在的中国人是多么需要"年味"来熏陶我们社会的和谐……同时,我们看到英国出现了"后街男孩"但是却没有忘记莎士比亚,日本出现了滨崎步但是却没有忘记能剧,韩国出现了金喜善但是他们却把端午节弄成自己的文化遗产。从2005年开始,相声演员郭德刚的迅速走红不正是说明我们的国人还是需要甚至是渴求民族传统文化的吗
事实证明,经济的发展催动新的文化样态的出现,但是没有哪一个民族是会轻易的把消灭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代价的。因为,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