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开口之前,要考虑的究竟是"语言"文化背景?还是所使用语言的"国家"文化背景?
比如,同样的billion,英国人说是万亿,美国人却认为是十亿,差异之大,不可忽视。主持人与之对话就不能只根据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来判断了,这就是跨文化性特征带来的复杂性。
些语言学家指出,像英语这样具有国际性的语言,它已不可能与任何一种文化相结合。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把英语变为他们通用的语言,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交际,而不是只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交际。英语实际上已经成为许多文化共同使用的语言①。比如,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样地使用英语,彼此之间并不总是能听懂对方的话,国际间英语交际的文化背景知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文化,而是使用英语的国家的文化。例如,到泰国、马来西亚做生意的日本商人在用英语交际时应以泰马两国的文化为交际背景。这样一来,英语实际上已不是作为一种民族语言来交际,而是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来交际了②。
这是语言学研究者提出的"文化因素泛化"理论。笔者认为,"文化因素泛化"理论虽然将英语作为通用语工具化了,但实质上强调了对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间"的差异。对于双语播音主持艺术而言,跨文化传播更多的是这种"文化问传播",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间传播。从大量双语节目案例来看,双语播音主持的跨文化传播特征的确是跨越国界、在本土文化和异文化之间展开的。因此,不得不注重交流对象--嘉宾和观的"国家"文化背景。
而对于同一国家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则属于"文化内传播"的特征。一个民族的统一文化特征中,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形成许多亚文化群;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社会阶层中,个人之间仍有差异。
一个例子,2007年中国传统元宵节,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来到旧金山,大陆、港、台三位主持人梁永斌、曾志伟和吴大维在晚会一开场,入随俗同声说"晚上好"!而另一位旧金山当地女主持人却道"晚安!"令国内观众诧异,不知是她口误还是其他原因。这里有一个文化差异的可能,道"晚上好"的时间不同。在美国一般地区是下午六七点钟说Good Evening晚上好),在印第安纳州的中部,人们在下午两点钟就用Good Evening(晚上好)招呼对方。道晚安的时间,在美国是在晚上告别时说Good night(晚:),而在同样说英语的一个地区,却是晚上见面时说Good night(晚安)①,这表明,并不是只有一种美国文化,而是存在着许多种美国文化。从语言学,这种"文化因素社区化"特征(旨在同一国家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更多地出现在单语播音主持的节目语境中。不过,在双语播音主持创作时,如果将文化因素社区化,可以时刻提醒主持人面对自己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不同社会阶层或不同个体时,在微观层面注意:从对方的"语言"来判断文化背景,据此适时调整自己的母语交流方式,同时注意双语之间的转换时机。
踪上所述,双语播音主持创作的"跨文化性"意味着: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象,既要考虑文化间的差异,也要考虑文化内的差异;既要考虑语言本身的文化背景,还要考虑国家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