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词汇的感知主要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附加上的具有强烈民族主观感情色彩特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交际文化学称之为对文化附加义的理解。毋庸置疑,播音主持过程中,双语在词汇文化附加义上的差异是跨文化交流双方误解与冲突的一个敏感区。
比如英语cricket,译成汉语就是"蟋蟀".这个词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带着迥然不同的文化情感和民族审美心理,汉语文化中"蟋蟀"的呜叫烘托出"蛩唱如烟波,更深似水寒",渲染的是忧伤凄凉的气氛,给人孤独和寂寞感;英语里cricket却意味着快乐的小昆虫,尤其在圣诞夜里听到它呜叫的人将会有好运,它传达给人的是幸运和欢乐的感受。
"西风"( west wind)在汉语审美概念里都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空对西风老泪滂"之类的形象。自古以来,"西风"成了凄凉、萧条的代名词。而在英语中恰恰相反,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不同,西风是无比美好的,它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预示着蓬勃的希望和力量……
这些都是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双语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必然会产生的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感受和联想意义。从词汇学角度又称之为非理性意义。这些非理性的词汇常常导致双语意蕴不对称,而且在双语播音主持创作时我们无法避免这些词汇,无论是把英语转换成汉语,还是把汉语转换成英语,双语转换之前必须理解母语里的这一个词在外语里所承载的全部文化信息量,以便正确传达各自的文化内蕴。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充分理解和感受同一词汇的文化差异和不同魅力,培养灵敏的"双语词汇感知"能力,开阔自己的中外文化视野,才能做到双语转换游刃有余,临场应变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