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于东西方习俗( folkways)和传统习惯( mores)大体上不同,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积淀以及社会规范总是反映在不同的语言中。俗语,在口耳相传中约定俗成,它犹如历史文化的一块活化石,蕴藏着丰富生动的信息,反映着不同的语言在文化底蕴方面的差异。
在英语语言里,有的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淘汰,对汉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I的影响,已经和汉语融为一体,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武装到牙齿"等,这些都是舶来品,它们早已为东西方受众所共同接受。
东西方受众在审美习惯、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仍然存在很大空间,们除却语法方面的习惯不说(例如,英语受众习惯了把表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短语或从句放在句尾,而汉语受众则习惯将其放在句首);在俗语方面,相同的含义,表达的方式却不一样。汉语交流对象习惯了说"壮如牛"、"蠢得像猪",而英语交流对象则习惯说"壮如马"、"蠢得像鹅";汉语交流象视"龙"为中华民族图腾的象征,是威严、神圣、吉祥、非凡的象征,而英语交流对象则视之为"怪诞的毒兽";俗话说,"Speaking of the devil,and the devil appears"("说鬼,鬼就到"),英语交流对象习以为常,而对于汉语交流对象来说,"说曹操,曹操到"可能更容易接受……诸如此类的特殊差对汉英双语播音主持创作提出了要求。
双语播音主持创作者要充分尊重交流对象的特殊性,求同存异。比如,在说英语时尽量符合英语民族的审美习惯和表达方式;在说汉语时尽量符合汉语民族的审美习惯和表达方式,唯有如此,汉英双语播音创作才可能各展所长,满足交流对象的欣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