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媒国际竞争的赛场上,面对全球传播大语境,怎样接替好"双语"话语权的最后一棒?
曾走访一些媒体,提起"双语播音主持"这个话题,没有人不感兴趣,因为它新鲜,多少代表一个台或者一个节目走向国际化。
静坐下来,和那些双语播音主持具体实践者、双语节目的创办者一交谈,又常常听到他们"兴奋"又"无奈"地诉说:本以为费尽心思挖人,启用说一口流利外国话的"海龟"就可以制造一个双语"神话".结果呢?初创时满腔热情,播出后扼腕叹息;有的双语节目"降生"不到一年就中途夭折;有的双语节目仅靠着"一群年轻人的热情去点燃它的微弱生命"①;制片人叫苦:还没有找到好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交谈间,大家不约而同形成一个共识:双语在具体操作上并不是这么简单;不是拿着话筒说说中文,又说说英文那么简单。
尽管如此,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各式各样的双语节目,依然异彩纷呈、层出不穷;对双语的播音主持人才之需求,依旧如饥似渴。
作为观众,最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保持高收视率的双语节目总是太少,昙花一现的太多?我无法摆脱职业意识和分析习惯:它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何存在?又该如何存在?
任何节目的成败最终会聚焦到播音员主持人,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
追溯成败的根源,我们到底还缺什么?
播音主持人才的双语化,来自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引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的一句话,这个时代,"不是你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你如何全球化的问题"①。那么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播音主持双语化的方向在哪?如何打造出具有中国气派、国际视野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
六年前,我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进行双语尝试,以及在中国传媒大学主讲"双语节目鉴赏"课程,有了一系列思考:主持人要和节目现场的中外嘉宾一起,双语共同交流一个话题,双语驾驭一个谈话场,在播音主持技巧这个环节上,双语如何完美架构一次创作?节目现场会有系列因"双语"导致的问题让我们无法回避:
双语比例如何控制?
双语如何自如转换?
双语如何适应多文化语境的变化?
双语如何才不会成为扩大受众面的一个障碍?
在全球化传播链条上双语如何进行跨文化表达?
双语如何体现新闻直播魅力,成为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的一支软力量?
……
在创作规律和创作特征上,双语播音主持与汉语播音主持相比,区别特征太大了。它远不是单语播音主持所能涵盖的,更不是英语播音主持和汉语播音主持两种理论的简单相加就可得来的。
它需要潜下心来,研究其独特的表达特征,摸索运用技巧,总结传播规律,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