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交政策专家约瑟夫,乔菲在1 997年9月的一期《外交》季稚刊上撰文说:"美国与众不同,它令人厌烦,盛气凌人,但不搞侵占……在软力量游戏上,美国显然是独一无二的……可悲的是,想学法语和德语的学生越来越少。英语,那种美国语调的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这种类型的力量是建立在吸引上,而不是排斥上,是建立在承诺上而不是征服上。"①
张颂教授曾严肃地指出,广播电视传播中的语言问题,不能不同各种语言观相联系,不能不受各种语言观的影响②。面对软力量的挑战,中国的广播视媒体如何应对?语言观上的排斥、征服就一定是最有力量的途径吗?
前世界上通行的语言中,英语的确占据了强势地位。英语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在内的各领域, 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有85%的国F组织(如联合国、欧盟等)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世界上7 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u/o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发布的。现在人人都把网络神话成一个最自由的、最平等的、最方便的信息的自由天堂,真是这样吗?所谓的Internet网,它是由微软、IBM这样的公司来主导的:网络上的语言,这个网络自由世界的入场券和通行证、说明书都是用英语写的,英语是这个网络的通用语,连法语、德语都在变成边缘的语言,汉语将更是一个要边缘化的语言。法国科学家们很早意识到他们的处境:要么用英语发表文章,要么说着法语默默无闻地死去。③
在全球化传播中,英语强势还表现为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做第二培言,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 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地使用英语。
在语种的变化上,有关资料也有惊人的显示,英语强势影响之下,"全世界尚在使用的6500种语言中,每1 5天就有一种在消失","有悲观论者预言,到本世纪中叶有一半语言会消失;而有人说是90%"①(尤其对于那些少数语种和民族而言,英语化意味着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的消亡)。许多语言专家认为,语言发展呈单一化趋势,英语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地球村的共同语。英语正通过广播、电视、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手段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如果不采取行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个速度有可能加快。
如果有人患有这样一种语言焦虑症,会不会是杞人忧天呢?因为,它就近在眼前,在这样一种被他国的语言所主导的所谓全球化的方式下。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之一,失去了语言,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很难继承。李光耀先生从民族学、文化学和哲学的高度说,如果我们放弃双语政策,我们就要准备付出巨大的代价,使自己沦落成为一个丧失自身文化特征的民族。我们一旦失去了这种感情和文化上的稳定因素,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充满自豪的独特的社会;相反的,我们将成为一个伪西方社会,脱离了我们亚洲人的背景。②
英语强势不可抗拒地来了。无一例外,中国一直处于英语化的影响之下。这里借用《语言学概论》中的一句话,"语言间相互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言间语言成分的吸收,结构规则的模仿,在另一种语言的影响下产生一些新的语言成分,以及某一个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一民族的语言"③。是抵御还是被同化呢?
纵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一些强制性政策来保护本民族语言,如加拿大魁北克省拒绝采用双语政策,通过指定一种官方语言来反对另一种文化的入侵,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全部。与西欧许多国家全盘英语化相比,法国以及南亚各国则似乎显得较为自信和坦然,一致推行英语和本国语言的双语,以保卫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再看看我们的邻国印度,它是一个双语国家,它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从形式上看,一个国家讲一种语言,似乎是独立的象征,但英语作为一种加强科技和财富的语言工具,却无意中使印度人更快地走向实质上的独立,能顺利地走出种群的约束。很多人未必会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于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大国。
从历史上看,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语言成分的相互吸收是语言间相互影响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陈原在《世纪之交汉语领地新景观观》①一文中说,有生命力的语言从来不怕异物的入侵。任何语言都不是自给自足的,对不时会掺杂一些异物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
《语言学概论》中也指出,一般的情形,每一种语言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外来成分,其中包括外来的词、外来的音位、音节构词词素和句子结构的规等等。这些外来的东西一经吸收之后就逐渐成为本民族语言中自己的东西,这是丰富语言的一条途径。
中华几千年历史足以自信地证明:具有优秀、悠久文化传承的汉民族语是不会消亡的,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必定要有不同的文化承载。英语化影响之下的汉语,凭着五千年中华文化去粗取精的特性,吸收英语等西方语言之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汉语充满活力与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