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讲解对象感 文稿诵读的对象感
铁棒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烫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这是一篇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也是如此),可以非常确定我们播读对象是少年儿童。
同时这篇生动的故事当中不但有浅显易懂的情节,还蕴着深刻的道理,那么如何把故事情节讲述得生动形象?如何在讲完故事的时候让小朋友们明白一个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准备稿件的时候做到心里非常明白这样两个关键问题:播给谁?怎么播?得到了确定的答案之后再开始进行细节的处理就会做到"有的放矢"了。
有了这个确定的对象感,我们就能够确定播读的语言表达样式,对把握用声状态和语气等等具体细节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