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认识山时才5岁,初识的激动记忆犹新,那是母亲带我参加一次集体春游,母亲教会了我采蕨菜,从那以后,我记住了山很美,蕨菜很好吃。
我真正了解山还是在60年代,母亲被定为右派,全家被遣送到新宾县一个偏远的山村接受劳动改造。
初入山区,人地两生,每日所见都是冰冷的阶级斗争的面孔,唯有大山给我一份明媚、一片温情。更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大饥饿时期,是大山养育了,它无私地供给我吃的、烧的、用的,我才得以存活。
欠山是有情的,每当我泪水涟涟地扑到她的怀抱里,她总是用温柔的山风吻干了我苦涩的泪,用无言的沉默抚平我受伤的心。
人常说:"家是避风港,是自由天地。"可我们的家却是被监视的众矢之的,只有才是我最温暖最自由的家。山里有我们一方小小的土地,我们在那里耕种,在那里息,在那里倾诉衷肠,甚至每年三个节日也都与大山共度。漫漫岁月,我与大山结F了难以割舍的恋情,有一天不到大山里去,我的心就无比惆怅。
朗诵提示
这是在特殊的年代人与大山所结下的特殊的感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好多'都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与山结下了浓厚的感情。我们对于那段历史或多或少都会了解一些,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与山的感情,容易调动我们的情绪和表达的愿望。这样我们也就能确定朗读的目的:要和主考老师一起去品味大山对的无言之爱,这样才能让我们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会感恩地生活,对自然永远心存敬畏。
在情感上找到了共鸣点之后,我们要搞清文章的结构和情感发展的脉络:初识大山,很美。再去大山,给我吃用,使我存活。大山是慈爱的母亲。大山里才是我温暖的家。注意这种情感线索是递进的,不能把它处理成平的。
最后,在上口表达之前,要先找到情感上的共鸣点,这要因人而异,每个人都会不同,有人可能认为是蕨菜,有人可能认为是温柔的山风,以此为突破口,带动第一句话的表达,这样会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