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似乎)两年以前,我们总(在)自夸着(中国是何等的)"地大物博",(这确实)是事实;(但是)不久就不再自夸了,(而)只希望着国联,(这)也(确实)是事实;现在(呢?)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却)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这一切)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看来)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刚才提到的)这一点现象而论,(中国人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比方说"中国人")先前信"地",信"物",后来(又)信"国联",(却从来)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一旦)失掉了他信力,("中国人")就会疑,(就)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不防)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这种"信")逐渐玄虚起来了。(如果)信"地"和"物",(这)还是(属于)切实的东西,(然而信)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用不了)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显得)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有)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由此可见)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④(其实)"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仍然)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⑤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⑥(像刚才提到的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他们)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并)消灭于黑暗中,(而)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要是)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⑦(如果)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应该)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从内在语的角度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提示和分析:
这篇杂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当时署名公汗。"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 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深入华北,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沦,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是作者为批驳"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战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一举击中要害,反驳强劲有力。论证思路上采用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