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中
主持人如何做好
人物专访
节目呢?首先要做好完备的前期准备,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要注意如何把握焦点,再次就是到位的解说词,注重侧重
人物的变化,注重注意人物具有的
新闻性,
访谈不仅仅局限在录制或直播的几十分钟里面以及把握好专访应注意的细节等。
一、要做好完备的前期准备。
在这个时候,主持人便充当了记者的角色。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丹拉瑟在做人物访谈前,往往要动用上百人为他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节目便已具雏形。倪萍虽然以主持综艺节目为主,但她却能使人物在节目中很有光彩,她认为前期采访相当重要:“无论谁做嘉宾,只要在我的节目中出现,我都会提前到他们的住处进行采访,了解一些资料,体验对方那一份感情。”确实,尽管每一个人都有表现欲,但因个性的差异,有的善于表达,有的讷于言辞,关键看记者能不能很好地抓住人物的“突破口”,从一个有利的角度入手。有的记者在采访人物时,对其经历、个性一无所知,结果造成谈话双方的尴尬,以致采访无法进行。陈凯歌曾拒绝一位记者采访,因为这名记者说不出任何一部陈
导演的
影片的名字,与这样的记者当然无法对话。
2、
电视主持人的前期准备
工作还
包括了采访环境的选择,因为,环境对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白岩松为了让采访对象——前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真正“进入角色”,辗转更换了数次场地,从教室转移到办公室,又挪到
校园。最后,把采访地点设在
大学图书馆的一隅。我们看到,这个背景与余秋雨教授相当和谐,因为这里是余秋雨教授时常流连的场所,也体现了他知识渊博的一面。结果,白岩松对余秋雨的采访进行得相当顺利,余秋雨谈得相当投入,十分精彩。谈话双方智慧的碰撞与交锋使一旁的
摄像在换电池时都不忍心打搅,悄悄地完成了这一期《东方之子》的录像。
3、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在一定环境中,由于光线、
色彩、温度、物体、声音,甚至于一种态度都会给人的精神造成某种强烈的感觉。所以,做人物访谈节目时,主持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良好谈话氛围的营造者。
二、从掌握的信息中选择谈话的起点
有了好的前期准备,主持人就该从掌握的信息中选择谈话的起点。开头很重要,因为这是打开话匣子的第一步,主持人应该再三考虑选择哪一把钥匙。一般来说,渐进式、迂回式的提问较容易为被访者接受。
美国哥伦比亚
广播公司的《60分钟》一直是收视率很高的节目,曾有一期安排了记者采访国际知名的演艺
明星麦当娜,记者从她饰演的贝隆夫人谈起,很快使“鱼儿上钩”:
问:说一说依娃·贝隆这个人。
答:不顾一切,被人误解,宽容。
问:她的人生有点痛苦?
答(咬唇):非常痛苦。
问:这些可令你产生共鸣?
答:当然有。
问:你为何觉得人生痛苦……
当然,迂回式采访在运用中有时会令人感到拖沓,可能因被访者的不适应而长时间不能涉及谈话主题,那么主持人也可以从人物的某个细节入手。例如从人物的嗜好入手,因为兴趣最能解释一个人的个性,也最能表现他是怎样一个人。刚刚提到的《60分钟》的一名主持人Morley Satfer在采访马友友时,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她捕捉到了马友友每次乘飞机均买两张机票,其中一张是给他的
大提琴的,从这一细节展开他的
音乐生涯。
开头有时甚至可以从人物的缺点着手,去反射出人物的优异处。总之,主持人要善于以小见大。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头,为了使人物一点点清晰,就像是
素描时为人打了轮廓,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偏离了
介绍人物这一中心。
歌手那英曾于1998年6月到杭州宣传自己的新专辑时参加一家
电台的人物访谈节目。节目主持人和她没聊上几句,话题突然转到了足球上,即便那英和足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彼时,世界杯赛已令众人沸腾,可人物的访问怎能变成事件的炒作?访谈又怎能变成追风呢?节目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三、主持人要注意如何把握焦点
即被访者独特的业绩、经历和个性,以此作为整个
交流的核心。节目一进入状态,主持人要具有倾听感。我们曾很不满意《半边天》里的张越,时常把人物访谈变成了自我展现,结果观众每次看完节目便又一次领略了张越的风采,而本是人物访谈的主角留给人的印象却像影子一样飘过了。后来张越意识到自己可能过于注重节目氛围的营造,“我想不是说每一场节目,都要演成一场
小品、演成一场相声、或者演成一场
大专辩论会。可能最美的还是嘉宾自己个性的人格的光辉。”
有时候,被访者的一个停顿、一段沉默、一个小动作,都是一种信息。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45%靠有声
语言,55%靠态势
语言。主持人不应残酷地把它们破坏掉。在这个阶段,主持人的问话可以用“引领式”。我曾采访过一名安徽导演,在节目开始前得知,他试图将时装
表演、舞台剧杂糅在一起,我便问他:“在几种方式中,您考虑以哪一种方式为主呢?”结果就引发了他的许多看法。主持人的提问在不同节目中有不同的风格。如《东方之子》采取与被访者平视的角度,讲求的是彼此之间智慧的交锋。
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主持人张越说:“我希望谈出对方最美的东西。有的时候为了这么做,我也不惜去刺激对方一下……我觉得,如果我要是所有的发问,都是温吞水的话,我可能什么真实的东西都刺不出来,因为你知道光芒的火花是要在撞击之后才能闪出来的。”《东方之子》的记者也相当注重这种思想的碰撞。我们看到在《东方之子》中,人物的思想被记者激活了,人物思想一直处在流动的状态。但是这种激活要有一个度。有一次白岩松采访一位学者,这位学者年近七旬,对自己
艺术创作的信条是“被群众喜闻乐见”。白岩松问他:“王老是否做人也喜欢被人喜闻乐见?”在这句话里,似乎隐约传达出对王老做人是否有媚俗之处的质问,是不礼貌欠妥当的。
在做专访节目时,主持人要尽量避免简单的对话模式,要真正与对象有交流。综观国内现存的专访节目,似乎在这方面有些欠缺,有的节目不能满足观众所需求的信息,谈话的思想深度不够直接造成节目的“浓度”不够,令人遗憾。特别是许多人物节目强调人物人生中沉重的一面,刻意激发受众的同情心,把节目做得泪涟涟的。殊不知,所有感动人的都是“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节目需要有幽默的元素。
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雅伦曾和一世界小姐竞选者有相当有趣的对答:
“雅伦:请问你在大学主修什么课程?
雅伦:那么美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有什么不同?
佳丽:嗯,我看没有太大区别,要说不同那就是日本已有一千多年
历史,而美国只有两百年。
雅伦:如果可以打个比方的话,美国只能是一部‘短篇
小说’(大笑),请问在美国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佳丽:嗯……大概美国的旧货市场最令人神往,因为在日本根本无法看到。
雅伦:但您是否注意到,这里旧货最多也只有两百年历史。(大笑)”
四、到位的解说词
在人物专访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不可避免地要加插一些解说词。
在有些节目中,我们发现解说词要么不到位,要么出现得不是时候。解说词功能有四,第一是补充信息,第二是点明信息(放大、强化),第三是为转场过渡,第四是点题(升华),只有了解了它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点《东方之子》节目通常处理得较好,如采访徐晓钟一期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对
话剧导演徐晓钟来说,人生可能就像这样一个舞台:虽然后面的背景不断的变化,但他对
话剧的那份投入却一直没有变。”这段话较好地体现了徐晓钟与事业不可分割的热情。而相较于有的人物访谈常作的一些不必要的“升华”,特别是对演艺明星的采访,最后总不免要祝他们早日成为“天王”、“天后”,使人物流于肤浅,如果做不到位的升华,不如几句实实在在的大白话。
五、侧重人物的变化,注意人物具有的新闻性
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还应侧重人物的变化,不被从前的资料束缚住。不以介绍其业绩和经历为主,不铺陈其成功或经历的具体过程,注意人物具有的新闻性。在做人物专访的时候,主持人还会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有的被访者已经为观众所熟识,或被多位同行采访,那么该如何出新呢?
白岩松在采访作家黄宗英时,主要是以黄宗英近年在事业上取得的
成绩作为线索,所以提问也围绕着这方面。如“您觉得您所从事的工作中,无论表演还是
写作,在哪一方面您得到的快乐最多?”“我想黄老师是下海比较早的,但是经过在深圳的那样一次也许可以说是一次失败后,您后来有没有向商界再一次挑战的举动?”无论是记者还是被访者都相当理智,采访也进行得有一定层次。上海东方电台的主持人纯子同样采访黄宗英,却选择了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她把采访地点选在黄宗英的家里,采访是从黄宗英做的菜、织的毛衣、案头的照片开始的,仿佛是带听众一起上她家做一会客人。纯子作为女性更善于从细节上与人沟通。另一方面,纯子也意识到了黄宗英的情况可能早被关注她的人们所熟知,不如到她家里,看看她在不设防的情况下会不会有更真实、更自然的戏可以抓住。所以,做人物专访在掌握一定采访
技巧后,还要善于多视角地观察被访者,这样才能出新意。
六、访谈不仅仅局限在录制或直播的几十分钟里面
人物专访节目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千万不要把访谈仅仅局限在录制或直播的几十分钟里面。浙江
教育台的《东方星辰》每每给人以匆忙的感觉,就是因为对被访者的采访就限定在几分钟内,没有全方位的深入采访。在同是浙江
制作的《名人
名家》栏目里,主持人在采访相声表演
艺术家马季的时候,中途又穿插了一些马季在雪地里掷雪球、垒雪人的生活片段,一下子令观众感受到笑使人年轻,幽默使生命有活力,人物的
形象也就更生动了。
七、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做人物专访节目时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首先,我认为与被访者的交谈位置相当重要。《东方之子》的记者大多与被访者面对面,因为《东方之子》的记者素来要求自己在与对方交流时有回合感,在相互思想的撞击中迸发火花,这种坐姿很自信、很平等。再来看《杨澜工作室》,主持人基本上与被访者并排。据心理学家分析,交谈时人们在身体平排时更有交流的欲望,这一理论已成功地被推销商利用,而主持节目时有时为了打消隔膜、更快消除紧张感,可以和对方像朋友一样,贴近地面向同一方向,这时如能保持160度的角度,那么在
画面上人物会更自然。
另外,主持人应具备基本的礼貌素养,一般要排除直呼其名的做法。要注意不要追问对方的隐私,因为没有人愿意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一样被人审视,咄咄逼人远比不上从容不迫。
主持人应该把人物专访做得深入扎实,令受众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并能从中受益。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本耐读的书的话,作为人物专访节目的主持人将被访者展现在受众面前时,要做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