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分析高等教育现状以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现状,剖析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现存问题,探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方式创新构想,就 “如何打造播音主持精品人才”这一论题加以论证,寻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式下培养国家优秀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途径。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社会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使得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各国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才和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准备,高级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才具有充分的人才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本国竞争力,富强国家。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广播电视队伍不断壮大,广播电视设备不断更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和质量显著提高。广播电视作为一种深受亿万受众欢迎的传播媒介,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品位要求越来越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需要人才质量的提高,包括高质量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在内的广播电视事业人才是制作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保证。
(一)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分为大专、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几个层次。高校有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学校等几种类型。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史实出发,根据大学适龄人口(18—22岁)的入学率,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其入学率低于15%;大众化或大众阶段,入学率为15%—50%;普及或普及化阶段,入学率为50%以上。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含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89.8万人,占18—22岁年龄人口的7.6%。如果算上电大注册视听生(折算系数为0.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折算学生数为28.8万×5),毛入学率则达到9.1%。1999年6月16日国家教育部宣布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比1998年扩招45万,招生人数达到创记录的153.7 万人,增幅达42%,实际达到157万人;同时,成人高等教育扩招10 万人;加上电大普通班、民办高等教育招生,1999年实际招生的总规模将达到270万人。据测算,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10.5%。根据最新的统计,目前中国有高校3000所,其中三分之二为公立,三分之一为私立。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000万人,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17%以上。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达到大众化的水平。 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全国较为发达的城市,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并超过50%,达到高等教育普及或普及化阶段。但高等教育大众化面对中国薄弱的基础教育和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很有可能会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大量积累,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不对称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高等学校数和在校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造成低质量和大量专业人才的失业的代价。例如,在菲、印、泰三国,低质量、低效率问题比较突出。从数量上看,菲律宾可以算是一个高教大国,但是这一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除少数几所水平较高的院校(如菲大)外,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水平普遍较低,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高等学校就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学店”和“文凭工厂”。印尼和泰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泰国两所开放大学的招生数约占其全国学生总数的70%,所设专业大多数是一些投资少、容易上马的,加之采取开放式招生,要求过低,其教育质量就难有保证。而印尼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放松了对私立高校和开放大学的质量控制,导致了教育质量下滑。
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一个国家在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要时时关注数量发展与维持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不可为了追求数量而降低质量。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中质量指标不断调整和加强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二)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现状分析
我国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的性质进一步显现。喉舌的政治属性和信息产业的经济属性使广播电视行业运营方式发生变革,广播电视行业机构也在迅速扩张、膨胀,因此需要大量优秀播音主持人才。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播音与主持艺术院校迅速扩张,招生人数大增。上世纪50年代,开设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专业的只有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一家;70年代,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现浙江传媒学院)成立,形成中央广播电视局(现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领导下的两所院校花开并蒂的局面;90年代,开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仍是个位数,但新增院校为天津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呈普及之势的数枝并开;然而从2000年之后,播音主持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了起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5年》统计的数字是44所 ,有人2006年做过的不完全统计的表格里列出了180家 ,而很多我们知道的播音主持专业办学院校并不在这个统计之中,从网络等渠道信息保守估计,全国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已达三百家左右。从单一办学到不足十家,用了大约40年,而从不足十家到三百家,只用了短短的6年时间,这个数字的膨胀速度是惊人的。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就业形式堪忧。
虽然如此,广播电视行业竟然还是难以缓解人才短缺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难以符合广播电视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据笔者实际调查,某省级电视台2007年招聘的主持人中20%为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26.7%与该专业相关专业毕业,而其余53.3%与该专业无关专业毕业。这表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渠道十分“拥挤”,毕业生不仅遇到来自同专业的压力,更多的则是来自其它专业的挑战,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会被其它专业的人才所抢夺就业先机。因此,如何提高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竞争力,打造播音与主持精品人才,成为摆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出现的问题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现状暴露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不同方面。有教学方面的、管理方面的、人为因素方面的和社会大环境方面的等等。想要解决这些影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问题,就要首先找出问题,从而为研究该专业教育教学形式和解决存在问题打下基础。
(一)教学设计的问题
在培养播音与主持精品人才的途径中,教学是核心。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而播音与主持专业有其特殊的教学体系,它不仅仅要求对学生文化理论的培养,更注重使用和运用的方式,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因此,建立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各环节的操控,是培养播音与主持精品人才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包括怎样合理进行招生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发现播音主持新秀;怎样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全面性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学的权威性和高效性;怎样完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的整理规范,提供该专业的深度研究和理论依据;怎样具体实施多种教学途径,多角度、多形式地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等等。只有解决了教学问题,才能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内因”方面得以改善,才能实现打造播音主持精品人才的目的。
1.招生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包括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和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多样化的招生制度与之适应。而无论是何种招生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挖掘优秀人才和潜力型人才接受系统化、权威化的学习。在现行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考试录取方式上,除了高考考试的一道门槛外,播音与主持专业也和其他艺术专业一样进行专业考试。但是,两种途径显然不能满足该专业的招生要求。因为,技术性人才,尤其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很难把握对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同时,从广播电视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来看,该专业人才的专业工作领域人才标准也呈模糊化,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但高,也而且多元化和复杂化。
2.师资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很多学校在近些年才陆续开办此专业。师资匮乏是目前全国播音主持院校出现的普遍问题。该专业目前的教师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一方面,在大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中专职教师严重缺编,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性和实效性。一部分新近培养出来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到播音主持院校任教,适应高校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但是, 高校教师学历要求在硕士学历,而播音主持院校绝大多数没有培养本专业硕士学位的资格,这道门槛挡住了很多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成为专业教师之路。同时,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现职播音员因为后取学历、事业编制、待遇等问题也很难调入播音主持院校任教,确实令人遗憾。另一方面,很多学校以管理型为主,大量聘用外聘兼职教师,较好地解决了补充了教师队伍问题,提高了专业教学水平。但是,大量依赖兼职教师会出现积蓄专职教师人才不足的后续发展问题。再有,某些专职教师缺乏播音主持实践经验,导致播音主持学生很难接触到实践领域的知识技能,只能培养大量“纸上谈兵”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
3.教学
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方案设计方面,课程设置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偏多,文化素质课少;技能课多,理论素养课少;课程内容陈旧、重复;广播训练多,电视上镜少;有稿播音实践多,节目主持实践少等问题。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同时,教育投入力度不够也阻碍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发展。只有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建立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当今教育实际、适应培养人才机制的播音主持人才教育模式,才能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适应教育大众化形式下培养播音主持精品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的问题
早期播音与主持院校很少,在教学方法上呈现模式化的特点。即“师傅带徒弟”,一个老师会根据自己的某种播音与主持风格要求自己的学生都这样去做,导致广播电视在一段时期内只有一种声调,一种音色,一种风格。当然,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样的管理模式的确培养出很多优秀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承载了一个时代播音主持工作者对播音主持艺术形象的塑造。在科技大发展的今天,信息社会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一化的风格,喜欢新鲜的、丰富的、有刺激感的信息内容。而播音员、主持人是信息传播者,播音员、主持人在主持风格、形象塑造、语音语调以及主持方法技巧方面都要跟上时代要求,做出及时、相应的调整。因此,教学方法也要做相应调整才能适应现状,与时俱进。
(三)教育引导的问题
播音与主持专业本身就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等。而播音学本身既是独立专业,又是集新闻学、文学、语言学、播音学、技术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同时与播音与主持专业相关的专业也有很多,如新闻专业、导游专业、文学专业、影视艺术专业以及教育学专业等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即使是播音与主持专业本身也需要特殊技能和学科的帮助。如法制类节目需要主持人具有法律常识、体育类节目需要体育类主持人才、教育类节目也需要主持人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应的知识体系,才能胜任主持人的工作。
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单一,难以适应广播电视媒体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某些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理论技巧,养成固定不变的单一播音主持特色,待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主持人风格化、特色化、丰富化等特色无法适应,直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造成播音主持人才不必要的困惑和无助。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由通才培养转向专才培养,再由专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化。有专家指出,这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只有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繁荣,扩大广播电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就业岗位,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本专业就业难、人才分配不均匀和人才浪费的现状。
三、如何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精品人才
播音主持专业的新特点,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如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与主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业务素质;了解并掌握党和国家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广播电视事业和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动态;适应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或采编播一体化及文化、传播、新闻等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掌握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
(一)教学设计是培养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关键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人为因素和制度制约。在播音与主持专业院校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人,包括学生和老师。因此,学生的选拔,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立,而教学制度的探讨与革新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解决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实际问题的根本方面。,它决定学校与学生之间授受关系的效率高低,也决定了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1.招生
采用灵活多变的招生录取途径并在少数相关专业高校试行单独招生和“宽进严出”,可以很好的解决人才选拔标准多元化、复杂化、模糊化问题。
(1)完善播音与主持专业相关笔试、面试考核录入办法
高考是高中生升入大学的最重要途径。对于任何一个专业的人才筛选,高考所考核的文化基础知识能力都是重要的人才衡量作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极强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需要在招生过程中重视高考的权威性和能动性,有目的地选择高考成绩优秀者进入该专业学习深造。
然而,相对单一的高考考试内容无法满足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选拔特殊需要,高考的文化考核方式也难以全面体现播音与主持人才的专业才能与素质。90年代末,某知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曾改变先行专业考试、在合格人群中以高考文化分数划线、按专业排名录取的做法,试行在高考分数达到高分数线的考生中再进行口试、择优录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将优秀专业人才挡在了高考高分数线门外,结果导致成材率降低,成为不成功尝试的教训。
高考文化笔试与高考专业面试之间并不互相矛盾。只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合理地结合起来,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北京广播学院创办前及在“文革”时期高校停办的特殊时期,一批单以专业考试从中学选拔的播音员,经过长期专业实践、文化“回炉”,成为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人才,其中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大门关闭阻挡了人才,而当时与文化沾边的播音主持领域吸引了文化优秀和专业优秀的人才,聚拢了本该以高考吸引进高校、再由高校分流到诸多专业的部分具有播音潜质的人才。这样就不难想象,一部分“文武双全”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成功的典范。
在当前高考制度下怎样才能将以高考体现的文化知识水平考试和以专业面试为载体的专业能力考试合理地结合起来呢?
首先,需要扩大播音主持艺术的影响,吸引高层次人才选择播音专业,而非在重点高校选剩的考生中“矬子里拔将军”。
其次,学校在面试的基础上增加自主笔试考核,该笔试着意重点考察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考察学生的原始知识储备。
第三,面试成绩具有优先权,即面试成绩相当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录取。
第四,建立综合成绩排名、录取机制,即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计算笔试、面试成绩,综合成绩高的优先录取。
(2)招收综合素质优秀学生,培养德艺双馨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现行的录取办法,或者以专业考试成绩排序,以高考文化成绩为底线作为录取标准,称为“专业排序”;或者以专业考试成绩合格为底线,按高考文化成绩由高到低排序作为录取标准,称为“文化排序”。两种方法都以能直观操作的数字——分数为惟一标准,难以综合掌握考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社会能力、创新精神等其他因素。从高校方面讲,很希望能录取全面发展、素质高的考生,很想对考生的多方面进行考查,但目前中学提供的档案材料中,除了学习成绩以外,没有其他更加详细的内容。教育部曾经在一些文件中特别强调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注意克服以分数为惟一录取标准的片面性”。因此,在招收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有目的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做必要的“政审”工作。严格把握这一关,是发现真正播音主持人才的关键,也是创建未来影视文艺领域从业环境健康有序的百年大计。
怎样保证入学前的“政审”,又让谁来完成德育考察任务呢?
首先,建立学生义务教育评分量化制度、建立高中学生操行评定量化制度并将其详细记录在案。
其次,建立学生操行评定网络体系,将所有学生个人德育信息和成绩记录并上传到网络。方便大学招生时加以参考(操作方式类似于对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
第三,高校建立德育考察评分小组,并积极展开针对即将录取学生的考察工作,将考察结果纳入招生考试总成绩中去,其所占百分比可相对较小。
如果能进行有效操作,相信其人才选拔的模式会适用于许多对综合素质有要求的专业,是人才选拔机制的革命化举措。
(3)在改革高考的同时,采用多种招生录取途径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保送生、推荐生、特长生、特殊专业单独考试等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特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高考统一招生的有益补充。其选拔人才的方式同样适用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首先,建立高校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即高等教育机构长期跟踪统计全国各大相关专业比赛和其它途径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必要时可以主动发送“邀请函”。
其次,高校要在学生信息交流方面与下级学校接轨,顺利接纳保送生、推荐生和特长生。
第三,高校可以主动举办一些活动,吸引并发掘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通过举办的“新苗杯”中学生主持人大赛选拔优秀者优先录取的做法,已经成为专业招生传统方式的补充,其做法具有积极的试点、示范作用。
(4)试行单独招生和“宽进严出”
无论是高校自主单独招生,还是“宽进严出”的考试方法,在国外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在国内的播音主持领域,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以及天津师范大学等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既承认国家统一高考的文化成绩,又独立举办专业考试,其中,专业考试根据各自培养目标各自设计、独立命题、自己组织,其成绩在录取中占重要的位置,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成为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前提条件。
当前,统一高考、统一招生在中国是最为可行的办法,甚至也有将艺术类专业考试逐步变成全国统一考试的呼声,教育部已规定独立学院艺术类招生必须承认各省组织的统一专业考试成绩,可以说是一个信号。
但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就会不同,在条件允许的时候,不但坚持独立专业考试,也可以尝试在综合素质考试中不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而是由学校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考试,这样既能充分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又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试行“宽进严出”的方法,实行弹性学制和中期淘汰制。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分块管理,每年调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向。如,适应在播音方向发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重点培养其话筒前的实践技能和把握稿件的能力等,对于适合做电视主持人的学生加强镜头前的实践和备稿、控场等相关业务素质。对于文字功底很强的,可以试图培养其做导演、编辑的能力。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从大三开始让学生进行采编方向、双语主持方向和播音与主持方向的再选择,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分别培养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学生快速适应就业及社会工作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2.师资
播音主持专业的师资构成上必须多元化。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体系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长治久安,平稳发展的助推器。让广播电视媒体一线主持人、播音员广泛在播音主持院校内进行授课或演讲,不具备拥有大量播音主持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校要有目的地聘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同时培养、提高、成就本学校年轻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他们搞科研,搞技术,努力打造自己学校的教师人才队伍。浙江传媒大学还邀请专家、学者在每个学期都会有若干次跨领域,跨专业讲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增长见识。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也会定期邀请社会名流进行讲座,为学生 “知天下事”提供机会,让社会力量成为高校“不在册”的师资。
3.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选择尝试多种方式,力求达到面面俱到, 同时还要重点开花。如,建立实验与实习基地,建立并充分利用专业播音室,简易播音间,演播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和语音室、形体房、资料室、节目编辑制作机房等教学设施;联系更多的实习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建立图书资料库,便于学生及时了解业内理论知识和新闻;建立试题库,提供权威的考核内容等等。除了这些较为重要的内容外,“小事情”也不容忽视,甚至有必要重点探讨,加以革新。
(1)课程设置是关键
要踏踏实实进行理论课的教育,把理论学透、学精。充分体现出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的优势。打造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本专业的专家,而不是等同于普通广播电视工作者。同时,把专业课与选修课明显地区分开来,专业课只搞专业,选修课“全面开花”,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其余时间可以自由选择,爱学什么学什么,实现一专多能的办学特色。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解决了被动教学所带来的实际问题,两全其美。
(2)把实践课搬出校园
播音与主持课程不能缺少实践课,相关院校对实践课的设计往往直接归结在专业授课中,让小课老师带领学生到播音间进行实际录音并教学就完成了,实践课本身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真正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就是这种让办学者忽略的课程。怎样调整和创编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课的职能水平是关键。其实,在美术学院就有成功的方法,即定期走出校园进行采风,写生。在中戏等学校,学生经学校同意进行拍片等活动得到学校支持,甚至能得到学分。而播音与主持专业大可以联系某些企业和单位,将他们需要宣传的愿望成为学生走出校园,实践学习的开始。真正的为单位和企业做出一些成品节目,接受企业单位和大众的评价。再回到校园中调整提高自己,一定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知识技能和认知水平。
(3)把社团办成学生自己的课堂
大多数社团活动是没有老师参与,自由发展的团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发的组织在一起,完成某种工作。起到了团结友爱,共同协作的教育目的。同时学校也给学生社团配备办公场所和相关设备。这些资源如果得到学校本身的设计和利用,将能够成为一块最佳的学习场所。在播音与主持领域教学中,学校广播站,朗诵艺术团和演艺团等都可以加以充分利用。如定期开展社团活动,督促学生自我学习完善的主动性;增加社团人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社团,得到陶冶和锻炼;可以增加艺术体育才艺类的社团,提高学生的才艺水平和审美情趣,为将来主持节目的发挥做好准备。教师不能只是旁观或引导。应该融入学生团体,成为其中的普通一员。适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社团的发展和运作。
(二)教学管理制度为播音与主持专业保驾护航
那么,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有一种更加适合高校管理模式的概念应运而生——适应性思维范式。它的出现将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思维。
“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是以现代科学为方法论基础的。” 教学管理适应性思维范式是一种强调适当分权、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动采取灵活应变态度的一种思维方式。培养播音与主持人才是播音主持高校的基本职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只有使用适应性思维教学管理模式,才能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适应性思维范式不仅注重教师在“教”,学生在“学”,而且更注重“教”和“学”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灵活多变、应对自如。具体运用到播音与主持教学体系中会有如下启示:
1.事实是决定决策者思维的“试金石”
播音与主持专业传统教学管理的管理者注重的往往是传统的延续、播音主持历史的类比、经验的积累、单向的回忆,以及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等,缺乏对实际效果的论证,也无法对现象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注重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的运用。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得到广播电视领域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特点。从不同途径检验播音主持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及时调整教学政策,完善教学体系。
首先,高校要利用毕业生资源,他们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镜子。具体可以做一些毕业生回访表格,或定期与毕业生交流与研讨。这样就可以通过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时下高校教育所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其次,可以与广播电视领域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让在校生都有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反馈给学校,学校可及时调整教学模式,避免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2.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
播音主持领域本身就具有思维活跃和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传统的思维很难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明显的权力失衡,特别体现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教学过程很有可能造成传统(管理者)和现代(管理对象)的矛盾化,使制度和现状产生交流的障碍。而适应性思维指导下的新型教学管理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即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和学生,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倡导师生参与管理。这并非削弱播音与主持专业管理者的权力,而是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制衡关系,以促进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管三方的权力制衡具有目的共同、手段互助、交往平等等特征。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管理氛围。
在播音与主持领域,一线教学的老师应该是三方制衡机制的连接纽带。老师肩负着管理者和学生之间,也就是制定规则的人和执行规则的人之间的过度带。老师总能掌握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而学校则掌握播音主持领域本身的社会发展状态,作为学生则直接反映出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感受,并在毕业或实践产生各种严重的问题。因此,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中,参与传播领域的未来人才应该灵活地改变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及学习内容。保证这一目的的方式即:管理者因时而变,灵活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综合社会信息和教师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模式及方法加以改革和调整。为了更好地给师生创造教学及学习环境而工作。作为老师应该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并能很好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并及时总结汇报给管理者。作为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定期与老师沟通或者与管理者沟通。迅速达成下一步的改进措施,提高授受效率。
(三)教育引导使学生成为复合型播音与主持精品人才
打造复合型人才是适应专业需要,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的大好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怎样引导教育和努力培养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且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呢?
首先,要一专多能。学生可以选修各种相关专业的课程,最好是能够将本专业和选修专业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做到拓展专业技能范围,增强自身的能力范围。
其次,要八面玲珑。学生可以在掌握本专业的同时,全面涉猎各门学科知识,达到博学多才的效果。这种人才也是将来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第三,要精益求精。学生可以就本专业深入研究、深入学习。达到对本专业融会贯通、精益求精的水平。这样的专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一般情况下很难有人将其超越。
1.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
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首先要掌握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基础性课程或课程的基础理论,只有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中适应知识更新和淘汰的挑战。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基础的“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综合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这就要求播音主持院校:
首先开设系统扎实的理论课程,课程内容设置及学时绝对不能少于其他普通专业的水平。
其次要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分成几块:专业理论、文学知识理论、哲学理论以及自学方法的研究。
第三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高校及老师加以督促和引导。
2.引导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技能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表现在广播电视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现代化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化娱乐内容形式高度综合性。这两个特点使得播音与主持人才不得不在从事播音员与主持人工作中随时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领域中去。因此,播音主持人才除了基础知识之外,广泛的知识面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在教育内容上紧跟新技术革命的形势,要更新技术,要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训练,以后就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或研究。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高校入手,设置全面的选修课程,同时,面向全体同学开放,甚至可以在高校与高校之间以及学院与学院之间展开交流学习。
其次,学校要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参观学习等活动,增长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
第三,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学位,并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
3.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知识经济在要求人才拥有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人才的科学创新精神。谁掌握了更多的创造性知识,谁就更有竞争力。所谓科学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首先,播音主持学生应该善于思考,善于疑问。可以自由评价专业指导老师的播读及主持风格,同学之间相互探讨该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达到锻炼创新思维的目的。
其次,播音主持院校应该搭建一个学生自己的正规化的播音站和电视台。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理想状态下,该专业电台电视台应该具备国家正式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水平。学生自己创意、自己播音与主持,自己完成节目制作及管理等各项工作,必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要充分利用全国举办的各种专业赛事,学生要勇于参与,但是心态要保持平和,将比赛作为休闲的方式,就会在自然状态下提高水平,提高创新所需要的灵感。
第四,针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各院校应该首先完成自身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一点对于一个专业的成熟性和稳定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完善的专业教材,教学工作才能有所依托,才能保证本专业的个性化和独立性。
第五,就是要广泛展开该专业大讨论,在专业内可以存在不同的声音,也可以存在不同的播音与主持风格,达到“言论自由”,思想活跃的学术氛围。
在播音与主持这个年轻的专业领域,打造精品人才是发展该领域的必然。不用担心精品人才也会失业,因为真正的播音与主持精品人才知道自己怎样创造就业机会,懂得怎样发展自我。这也是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