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态势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老媒体出现交流与融合的趋势。电视媒体以跨媒介运作为基础,恰当地利用纸质媒介的新闻资源,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出可以共享的竞争能力和优势。电视读报节目的频繁推出,标志着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新形态正在广泛兴起。本文通过电视读报节目产生的原因、受欢迎的原因以及综合特点分析来论述我国电视读报节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电视读报节目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一)电视读报节目走俏的原因
1. 媒介产业化竞争加剧,传统的节目形式受到挑战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已不能满足于通过读报纸、看电视等这样传统的形式来接收信息,互联网的普及让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媒介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已开始寻求新的节目形式。读报节目是电视媒体取长补短,对信息进行重新发掘的产物。一位能说会道的
主持人,一台
电脑,一杯茶,
主持人在屏幕上圈圈点点,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慷慨激昂,加上恰到好处的
音乐和动画,这样一种全新的
新闻播报形式一经出现便深得观众欢迎。
电视读报节目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对新闻视野的拓宽和信息量的丰富,为媒体参与竞争、灵活应变奠定了基础。电视读报节目集报纸、电视两大媒介之长,既可以在报道事实之外援引观点,增加报道深度,弥补自身理性与深度不足的缺憾,又可以增大信息容量,用全而深的
内容和博而集中的观点为一家之言的报纸新闻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
2.电视本身的醒悟
由于电视媒介本身的特性,使得电视在传播信息方面受到很多的制约,而电视媒体恰当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可以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既可扬电视之长,也可避报纸之短。在媒介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任何栏目的开办都必须考虑到投入与产出,低成本的电视读报节目必然受到青睐。电视台与报社的联动不仅有利于电视媒体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充分利用报纸已有的信息为受众
服务,也有助于报纸扩大知名度,增大
发行量,进一步打开异地市场,也就是集众家之长,养独家之势。
3.迎合受众心理,满足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的需要
尽管报纸的身影遍及大街小巷,价格便宜,携带方便,但是信息零散,信息的分布面积太大是造成受众对报纸上的信息不感兴趣的原因,而以下几种情形的会削弱报纸的有效到达率:
(1)没时间读
奔波劳碌的上班族早已被繁重的
工作和生活负担压得难以喘气,根本没有时间和经历再翻开厚厚的报纸,把上面的信息一一读懂读明白。而且报纸上的信息零散,每个人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寻找自己关心的信息的同时,会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阅读无关的信息上。加上电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冲击,很多人会放弃读报来获取信息来源。
(2)读不全面
据统计,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就多达2000多种,但并不是这些报纸都能送达到读者手上。各地有各地的“垄断”报纸,外地报纸很难进入。即使报亭内的报纸种类齐全,也不可能把全部报纸集齐,因为买下所有的报纸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3)读不仔细
传播学者施拉姆
研究发现,人们接受信息时往往是选择性接受、理解和记忆,和读者密切相关或兴趣相投的信息往往被优先接受,其余的则会过目即忘,甚至视而不见。经常是厚厚一沓报纸,不到5分钟就被匆匆地浏览一遍,但似乎什么也没有读到。
(4)读不明白
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差异,有些人无法理解新闻的深层涵义,甚至有些新兴的
语言、
专业术语和最新中央精神,如果没有
专业人士或是
图片和
画面说明的话,根本不能完全的领会其中的含义。
以上的四种情形就是潜在的市场需求。电视读报节目正是凭借融入受众生活较强的优势,全面、系统地过滤各地报纸的精华,并以一定深度的
评论解读当天的重要新闻信息,符合了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有效信息量和有效解读的要求。而且电视这种媒体比平面媒体更具有优势,在画面、声音、互动等方面都能满足受众对信息和知识获得的欲望。
(二)我国电视读报节目的现状
电视读报作为新型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地区的电
视频道里如雨后春笋般登台亮相。第一档读报节目当数凤凰卫视2003年1月开播的《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是从事新闻事业的老报人,他点评中的真性情流露和嬉笑怒骂的表达方式成为《有报天天读》的节目特色。从所读报刊的内容涵盖来看,港台、东南亚华文报刊以及西方主要媒介的头条和主要评论都是其选择的对象。从节目形式上看,《有报天天读》讲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讲究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解读。杨锦麟身着唐装,借助电脑读报。在节目编排中也将传统的
书法艺术与现代的音乐和动画等手法加以串联。
而我国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003年10月开播的《第一时间》栏目中的“读报”板块,则力求突出评说感、话题感和多角度意见,从《人民日报》到各地的都市报都成为所选取的对象。相对于《有报天天读》而言,《马斌读报》在读报内容上大多只是点到为止。一方面是因为“读报”只是栏目中的一个板块,另一方面是因为早间时段的新闻节目趋向于轻松随意的话题。在节目形式上,注意讲究形式感和轻松感。比如摆设一个水杯在旁边,主持人边喝水边点评读报。
地方电视台里,江苏
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孟非读报”也深受观众欢迎,孟非的读报不以权威和专家自称,话题轻松随性,通俗易懂,主持中的评论展现出本色和个性化的特色,还原出新闻最真实的状态。成都电视台于2004年也开办了《阿聪读报》,它注重将新闻以讲
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用四川话表述就是摆“龙门阵”(聊天,拉家常之意),充分体现了蜀文化的叙事特征。
二、电视读报节目受欢迎原因
CCTV-2的《第一时间读报》(即《马斌读报》)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是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典范,在一时间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好评,而且是读报类节目中的一线品牌节目,正是这两挡节目开创了读报类节目的先河,所以选择这两挡节目作为分析样本,并综合总结国内电视读报栏目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一)播出时间适宜
《马斌读报》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7:30-7:45左右播出,并在一小时后重播,忙碌的上班族可以在享受早餐的同时关注新鲜的报道;《有报天天读》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13:00-13:25播出,人们在工作地点用餐后正好可以观看,可以在同事之间形成话题,并在17:50-18:15进行重播,也适合人们在下班后边吃饭边观看;而
北京电视台的《现在读报》安排在下午16:00-16:30,此时大部分人仍在上班,无法观看。
其他电视台由于观众接受频道的限制,受众范围相对狭窄。
由此可见,读报类节目的时间大多安排都是安排在工作前或工作休息的间歇,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一样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而且在“阅读”时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
(二)播出内容范围广泛
这两档节目的内容可以说是从政治、
军事、文化、宗教、民生、
体育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将同一新闻,不同报纸的评论的形式引用到节目当中,这就满足了观众对内容的横向和纵向的要求。
例如,《有报天天读》的新闻来源都是内地有一定影响的报纸和港台的《大公报》、《文汇报》、《
中国时报》,此外,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日本的《读卖新闻》、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是出镜率较高的报纸,新闻内容关乎国际大事和两岸局势;《马斌读报》以
播报贴近人民生活的新闻为主,并且涵盖了国内国际的新闻,对各地的报道也较均衡。
《有报天天读》在画面
设计上比较独特:电视屏幕被纵向分成两部分,三分之二留给报纸版面,三分之一出主持人画面。主持人杨锦麟利用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结合书法、电脑动画、主持人点评等多种表现因素,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屏幕
形象;在《马斌读报》中,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马斌的诙谐和幽默,有时给新闻配上流行歌曲加以诠释,并且运用一些道具如水杯、折扇等等,都表现出了栏目制作人的匠心独具。
三、我国读报类节目的综合特点分析
(一)读报节目的优势
1.主持人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个有生命力的读报节目,绝对不是全盘照搬,人云亦云。它并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它更应该融入自己的观点。主持人风格各异的点评则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点睛之笔。
《有报天天读》突破了以往新闻节目以内容和事实为核心,追求主持人客观、公正形象,无明显个性风格,“千孔一面”的传统模式,而以知识型的成熟男性取代“城府不深”的“俊俏小生”,突出了主持人的知性
气质。节目的重点放在了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解读上,创造出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新闻评论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主持人对新闻的评价和分析成了吸引观众收看的关键因素,甚至连杨锦麟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和不标准的
普通话以及唐装形象,也成为这个节目的卖点。
与凤凰卫视主持人相比,马斌在节目中更显幽默风趣、庄谐结合、联想丰富,与杨锦麟相比,马斌没有老报人的经历,也不能像杨那样纵论时事,所以他常常在嬉笑之余把自己的观点一一列出,让人听了回味无穷。例如,在2月10日的一条新闻中提到,妻子在情人节雇侦探盯丈夫一事时,马斌说:“看来这个情人节大家都有得忙了,哈哈”。观众听完以后会心一笑,也会体会到新闻背后的内涵。
2.节目内容平民化
平等的视角、平民的语言、平民的态度,是读报类节目有别于其他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出个性。在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主持人中,杨锦麟的平民主持风格别具一格。例如,在网络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在100名白领中调查最喜欢的新闻类节目中,很多白领会说是《有报天天读》节目,并且喜欢这个节目的大多是白领女性;又例如在2003年时,节目开播四个月之际,《有报天天读》获得了第一笔赞助广告。近千万元的赞助费使这位深谙凤凰卫视
商业属性的老报人,在节目一开头,他就说《有报天天读》从今天起有广告了,真实、直爽,毫不造作。
而《马斌读报》的新闻内容多是与人民生活相关的话题,社会新闻占了很大的比例,选取的报纸也是各地销量较大的都市报,再加之马斌时而声情并茂的
朗诵时而搞笑夸张的语言,使得节目有张有弛,兴奋点此起彼伏,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激发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更为透彻。
3.资源丰富,博采众长
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单凭一家之力穷尽天下新闻,传媒资讯是以"共享"的方式存在和传播的。随着新媒体加速发展和传播分众化趋势日益明显以及国际媒体竞争的加剧,媒体联动是传媒市场激烈竞争形式下不可避免的趋势。跨联动是现代媒体发展的必然途径和趋势之一,是优势互补,实现多赢的有效途径。跨媒体联动主要有报纸与电视、报纸与广播、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联动甚至是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同时进行等形式。
资源取之不尽也是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另一大优势之。报纸仍是当今的主流媒体之一,据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多达2000多种,再加上"两岸三地"乃至外文报纸,这真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媒信息库,它为电视读报节目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所以说多家媒体为节目本身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而多家观点有能让节目本身博采众长。
4.与观众互动,增加人气
在每期节目播出过程中,屏幕下方都会出现节目的联系方式和电子邮箱。在节目的最后,都会选取观众的来信进行交流,并且加以点评。受众此时不仅仅是在“读”报,而更像是与主持人进行交流,而主持人偶尔“你认为怎样”的互动,则给了观众亲身参与的感觉。例如,《马斌读报》节目在关于
高考一条读报信息中说到:“
高考是考学生?还是考家长?如果您有意见发表,请写信到屏幕下方的地址参与讨论,我们将在节目中和您进行交流。”
5.电视化包装,提高节目的可看性
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节目的内容外,精心的编排包装必不可少。别具一格的演播室布局,匠心独具的环节设置,能赋予节目灵气和品格,使节目脱颖而出。例如把演播室布置成古色古香的书房,主持人手捧清茶,身着唐装,颇具古代说书人的意味。节目结尾处的主题总结和节目制作人员字幕,都用传统的毛笔书写在格调高雅的扇面上,极具古典
色彩。节目中穿插空灵清雅的古典音乐,与节目氛围浑然一体。同时节目被分成几个小板块,层次分明,重点集中,有效地避免了节目单调而使观众产生疲倦感和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二)读报节目的劣势
1.主观太重,造成信息变形
根据英国传播学者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传、受过程就是“编码——译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的模糊甚至错误解读。电视读报是对报刊信息的二次传播,经过主持人的再次演绎,必然存在着自己的理解甚至发挥,主持人为了追求个性,也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对报章新闻做一番点评,其中一些比较睿智,另一些则过头了。例如《马斌读报》有一期的新闻是关于一位名叫马昆的
小学生狂追四千米勇擒偷车贼的事件,马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小马昆锲而不舍勇追歹徒的情景,好像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他还与马昆攀上亲戚,拉上家常,甚至为他今后的前途发表意见,
鼓励他来京发展,让观众看了十分别扭。好好的一桩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在马斌后面的评述上就变了味道,感觉表扬的成分不大,更多的是搞笑的成分。
2.新闻原创性降低,缺乏独家特色
电视读报节目的定位决定了它只能是个出色的新闻“二传手”,没有自采节目、原创节目独有的内涵,它只能筛选、过滤报纸上的信息,浓缩以后以简单的方式传给受众。受众只能“概览”天下大事,却无法深入了解其中某一件。如果电视媒体过多地从别家媒体拣取信息来兜售,其结果是新闻的原创性将大大降低。《马斌读报》的内容就常常与CCTV-2的全球咨讯榜相同,甚至连主持人的评论都一模一样,如果观众又恰巧看过这两档节目,就极易产生厌恶感。例如在6月15日美国NBA篮球总决赛的信息播报时,这两档节目的内容就一模一样,让观众看了之后,感觉电视台在敷衍观众一样。
3.新闻信息丰富,但缺少深度
电视读报节目客观条件的制约决定了它必须把新闻浓缩。《有报天天读》在25分钟的节目里平均每期要传送四五十条信息,加上点评平均几十秒钟就要播报一条。马斌读报时的速度稍慢,但也要在1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10多条的新闻播报。海量的信息决定了快节奏的播报速度,更决定了主持人只能对标题做个简单
介绍或用寥寥数语来概括文章大意,不可能深入细致地分析每条消息。
然而,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快餐式”的信息获得,他们更多地开始追求新闻之外的深度内涵以及新闻之后的背景,这一点也是报纸杂志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读报类节目留给人们的常常只剩下粗线条的信息轮廓,观众仍然无法了解足够的“背景”和“细节”。 例如《马斌读报》有个小版快叫做“快读快评”,在这个拌块中主持人的语速过于快,观众的思维根本跟不上,让人感觉主持人是在赶时间或是在念
绕口令。
4.形式单调,内容选取不够精良
现阶段我国不少的电视读报节目,在编排手段上还流于“报纸版面+
配音” 的简单模式,这就难免给受众以单调乏味的感觉。要吸引受众,除节目内容之外,精心的编排,别致的包装也必不可少。《马斌读报》和《有报天天读》就技高一筹,结合书法、音乐、电脑动画等诸多手段,在编排中加入一些合适的音、画效果,主持人也常常运用些肢体语言,辅助传递信息。
在内容的选取上,许多读报节目选取的新闻的时效性都不是很强,《马斌读报》中,主持人常常只说“据某报报道”,却不说明发生的事件具体是哪一天。而且纵观多家电视台的读报节目,煽情、琐碎的社会新闻、生活资讯比例逐步上升,摘读的报纸有些发行量极小,不免有小道消息之嫌。
四、发展出路及趋势
(一)节目包装应该更加新颖,形式多样
电视读报节目实质上是报纸的信息资源到电视的“嫁接”,而非简单的“替换”。因此,为了避免节目单调的弊病,则应该在节目编排上下
功夫。《有报天天读》之所以看起来不呆扳,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其多层次的编排形式。二十五分钟的节目被分成了六个板块,这些板块的有机组合,避免了主持人从开始一口气“读”到结束,在紧张的节奏中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天天有话”、“天天浮世绘”结合音乐、书法、电脑动画等诸多手段,给沉闷的节目吹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觉。
电视读报节目不能一味地“读”,要在节目中充分利用生动的电视手段,在结构编排中加入一些合适的音、画因素,让这些音画
素材更好地诠释节目内容。
(二)节目创新,内容为王
现阶段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存在着一股跟风热,常常是一个节目火了,许多同类节目就泛滥荧屏。电视台迫于竞争压力,害怕承担风险,往往惧怕开发新颖独特的栏目,而是模仿近期荧屏大红大紫的栏目或是直接从港台、国外引进收视率较高的栏目,换汤不换药地包装一番。其编排方式、节目设计也大同小异,毫无创新可言。而电视读报节目的吸引力则主要是看它所选择的内容。《有报天天读》之所以能让大陆地区的观众耳目一新,是因为它所选择的报纸在大陆并不容易看到。从台海局势到中日关系,《有报天天读》更像一个电视版的《参考消息》。观众看多了千篇一律的评论和报道以后,则更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反观我国的某些读报节目,报道的消息没有新意,全盘照搬,主持人的评论也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离一个优秀的电视读报节目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通过这篇论文,我们不难发现,读报类节目的核心
问题其实就是以人为本,以受众对新闻、知识、文化的强烈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所以读报类节目想要生存下来并取得成功的话,必须在满足受众的前提下,取其精华,祛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