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播客的发展与优势看传统广播未来发展之路
“播客”是网络世界的新生事物,它本身与传统广播有着不能断绝的关系,同时又因为具有可以订阅,自动检查更新、下载音频文件到便携式播放器等的功能而广受青睐。本文从探讨“播客”的定义开始,梳理关于“播客”的知识,分析其成功的要素及相对于传统广播的优势。研究播客与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的关系。着重从传播学的角度上分析播客对传统广播的影响:广播传播方式的变化:从“一对多”到“多对多”;广播传播平台的位移:从“权威平台”到“民主平台”;广播机构的角色转变:由“内容制作商”到“内容集纳与分销商”。并列举了一系列的播客与广播结合的实例,最后得出广播与播客相结合是未来广播的生存发展之路的结论。
播客,Podcast,源于美国,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从2005年开始,世界范围内火热掀起了一场“播客”风暴。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收看的方式,将带来大众传媒的又一场革命。据美国研究机构最新统计,到2016年播客人数将达到5600万人。每个人都可以当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软件免费下载播客提供的节目,订阅自己喜欢的内容,这种被称为广播下一代的“播客”,一夜间,成了继博客和RSS后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播客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将是惊人的,有人预言其“将成为未来互联网传播的一个发展方向”。中国播客的数字也在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播客人数已达20多万,而波普播客、菠萝网、派派播客网、播客中国等播客网,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播客的逐渐升温,传统电台也不甘袖手旁观。从2005年开始,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电台相继创办了播客节目。目前,全国已有20多档播客广播节目,分布在全天各时段,“播客”这一新势力越来越受到广播听众的接受和喜爱,其影响力也日渐显现。
一、关于“播客”的定义
播客,就是Podcast或Podcasting,这个词来源于美国Apple公司设计和销售的便携式数字音乐播放器“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并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音频节目 。播客与其他类型的在线音频传递截然不同的是因采用RSS2.0可以订阅的模式。播客能够使独立的制作者发布广播秀,从而给广播节目一个新的分类。频道收听者可以通过播客软件,自动核实和下载订阅的新内容。一些播客软件能够将内容复制到便携式的音乐播放器。任何数字音频播放器和带有音频软件的电脑都可以播放播客。同样的技术也可以传递视频文件。
以上关于播客的定义使我们初识它的面貌:从传播方面看,播客不局限于音频文件,随着技术的成熟,任何一个P2P文件都可能成为播客,它可以是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从接受方面看,播客是音频文件或者视频文件等通过因特网的传播和接受方式,这种文件可以订阅与下载。订阅的内容能够自动更新、存放到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中。播客不只是一种传播媒介,它代表的是未来内容可定制、可点播、可携带的趋势。播客广播具备了传统广播的优势,并弥补了传统广播的劣势。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把“播客”称为“下一代的广播”。传统广播如何利用这项新技术繁荣自身,是当下广播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播客的特点及优势
(一) 播客的类别
从类别来看,国外播客网站除了音乐,娱乐之外还涉及商业、教育、环境、新闻、健康、饮食、时尚、宗教、科技、政治、社会文化等等,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内播客网站主要内容是娱乐、音乐和情感类的节目,不涉及商业、科技、宗教、政治等内容。整体内容比较单一。
(二)播客的节目样式
中外播客的节目样式也有所不同。国外播客侧重于谈话类节目,即使是科技节目也有采用谈话的方式,有一人诉说,有两人交谈,甚至是多个人一起交谈,形式比较随意,日常化。节目时间也比较长,一般都在几十分钟到一小时。国内的"播客"很少有两人或者多人谈话类的节目,一般都倾向于个人平民式地倾述或者情感的表达,比较艺术化;有不少人逐字念文稿,较少即兴言说;有的播客是放音乐和歌曲,再配上文字。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国内开始出现视频播客,主要有视频播客网和土豆网,而国外播客网站中视频播客只占该网站播客总数的0.9%。因此,从播客整体样式来看,主要以音频为主。
(三)播客的优势
“播客”这个词伴随着它的活动仅仅几年时间。但是在“google”的检索频率已经令人刮目相看:2004年10月,用“google”搜索“podcasting”即“播客”,返回的结果不足6000个。2005年7月9日查询“podcasting”(“播客”),有7,680,000个返回结果;2005年7月10日查询“podcasting”(“播客”)共有8,040,000个返回结果;使用中文“播客”有220,000项符合查询结果。
三、浅谈播客与传统广播的关系
(一)“把关人”与“类把关人”
传统的“把关人”理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传播的双向性及信息的自由化,导致网络传播中,并没有类似传统传播意义上的“把关人”。如播客与传统的广播相比,准入门槛降到极低:多数国家的广播频谱是被严格控制的,广播频道资源类似土地一样,个人有使用权,也不能随意出售,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频道资源也是归国家所用,因此个人获得某一个广播频道资源的使用权必须办理类似的“营业执照”。
但是“播客们”(传播者-接受者)不需要执照,不需要频段,不需要发射塔,绕过了广播的所有基础设施和经营限制,他们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一个麦克风,就可以实现“对不确定的或者确定的大多数人”的广播传播。因此,网络传播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定位是模糊的,传者同时也是受者,能得到传者的认同同样意味着这些传者在自己身为受者的时候已经认同了这些信息,因此有人将这种力量看作是一种具有“把关”作用的“类把关人”。
(二)制作者本身能力的挑战与被挑战
对于“播客”制作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播客”节目的主持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5年7月21日下午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10300万人,这些人只要愿意都有可能成为“播客”的播音员或者主持人。这也使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性受到挑战。正如同“播客”圈内最鼓舞人心的说法:每一个“播客”都是一个听众,每一个听众也可以是一个“播客”。而对于接收者来说,它排除了广告带来的烦恼和打扰,可以自由选择收听节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控制节目的流程。如果是订阅了的节目,“播客”内容甚至是自动存放进便携式播放器的。
传统的广播节目专业化制作,传统广播节目流程是线形传播,节目内容转瞬即逝,对于听众来说只有消极的接受。为此,听众可能错过节目的播出时间或者为了收听某期节目而忍受很多广播和无聊的节目内容等。从节目的质量来说,“播客”的传播质量——内容和形式参差不齐,现在网上除了很多节目是大众的自娱自乐,业余制作以外,也开始出现专业的“播客”。他们中的很多人具有记者、播音员、DJ或者其他媒体从业背景。当为“播客”专用的搜索引擎开始出现时,当“播客”在理论上达到了全球的覆盖率(传统广播的全球覆盖需要通过造价昂贵的卫星广播),可以说是人类让声音插上自由翅膀的一个梦的实现。
四、传统广播在“播客”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
播客迅速“窜红”,受到众多国际媒体公司的青睐,这并非偶然。技术创新一旦在恰当的时机迎合社会的需求,就有可能迅速转变为生产力。而这一切发生的重要基础在于媒介环境的改变。我们现在面对的新环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全球化、网络化、专业化,信息和思想难以被轻易控制,社会也不可能保持封闭。这种改变在有“环境守望者”之称的大众传媒身上最为快捷的反映出来。
20世纪90年代至今,受众对于媒介内容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的以一般性公共信息为主、个性化信息为辅,逐渐转化为个性化信息为主、一般性公共信息为辅。表现为对于专业化媒介或频道的接触率上升,对综合频道的接触率下降,也就是所谓的窄播的服务。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日益向参与性、监督性需求转变,即通过媒介传播个人思想与观点的意识越来越强;要求媒介对受众开放,积极参与节目策划、制作和播出环节。而播客则极其符合这一趋势。
面对播客在新时代所具有的优势,有人预言:播客是传统广播的终结者?这种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尚需时间来考证。而面对播客的强势发展,当前最重要的不是争论谁能“战胜”谁,而是传统广播如何增强竞争意识,在竞争中追求合作,来实现双方的共赢,推动广播事业的发展。在这一基本思路指导下,来确定传统广播在播客时代的创新之路。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播客中汲取有价值的传播内容和新闻线索
播客为传统广播收集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的来源。它数量巨大,信息多样,其中蕴含大量来自生活第一线的、具有原生态性质和大众传播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弥足珍贵,其中有些信息可供直接播出,现在不少电台开设的播客类节目,就是这类信息的集中体现。另外一些信息不宜在广播中直接播出,但可以给广播工作者提供重要的新闻线索。尤其是对突发性新闻报道和负面新闻报道,播客提供的线索往往可以帮助你抓到鲜活的“大鱼”。
(二)设立播客服务平台,利用播客增强广播的影响力
设立播客服务平台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成本也不很大,有条件的电台可以设立自己的播客平台,为听众和其他播客提供播客服务。当然,一般来说,传统广播设立播客平台不是“为播客而播客”,而是要通过播客为广播的发展服务:吸引听众和潜在听众,开展和听众的互动交流,以播客订阅方式实现广播内容的增值服务,通过播客获取信息内容,新闻线索,娱乐效应等等。
(三)开展与播客的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传统广播与播客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现在,传统广播与门户网站的合作已经屡见不鲜,与博客的合作也发展起来。如专门同电台合作的播客网站:波普播客网,目前已经和全国30余家电台开展合作。在播客与电台间架其桥梁。而开展与播客的合作,必将成为传统广播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又一条途径。经笔者调查,2007年,全国已有近30家电台开办了播客广播节目。2005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调频967首创了全国第一个播客广播节目《波歌播客秀》,另外北京文艺广播于2006年1月1号开播《播客风暴》; 贵州音乐广播于2006年8月开播《播客朋友》;天津经济广播的《播客博客》;北京天乐灵韵的“爆逗麻辣烫”等等,这些都是在近两年内新开播的播客广播节目。由此可见,将网络中新鲜的播客元素添加进传统的广播节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天津唯一一档播客节目《播客博客》的节目主持人,笔者认为:广播与网络的结合,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播客作为网络新兴事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许多的电台已经在摸索中开始了这个全新的尝试。
相信随着播客在中国的发展,这一结合的趋势也必然将被更多的电台所接受、实施。因为从广播诞生的那一天起,它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兴衰命运,都是与技术革新相伴而生。广播媒体要想在“流媒体时代”生存并得到发展,就必须懂得与网络媒体进行正确有效的合作和功能、价值的整合,从而实现双赢。播客的新鲜血液必将给广播这个传统的传播方式带来新的生命力。
播客到底有什么优势,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吸引这么多网民?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播客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其优势:
1.广播传播方式的变化: 从“一对多”到“多对多”,更具容纳度
由于新技术的加入,广播传统意义上的“传者”、“受者”及“传——受”关系,和传播过程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对这些变化的描述及合理解释构成了“新型广播理论”的基础。传统广播中,传者即大众媒介组织;受者,即广泛的社会群体/个体;“传—受”关系,是“制作商——消费者”的关系:媒介组织制作广播产品,大众消费这些声音产品。虽然“受者的需求”被作为媒介组织制作节目的一个宗旨,但在整个“传——受”关系中,作为传者的广播机构无疑仍处于主导地位。与同样是新技术的“网播”(“网播”模式中,听众依然被锁定于“广播节目表”,并且还需要时刻与因特网保持联接状态)不同,利用Podcasting技术的“播客广播”时代,人人皆为传者,人人皆为受者,节目制作者同时也可能是节目的消费者,播客们互相生产着对方,也消费着对方。整个“传——受”关系,不再界线分明,而是表现为“循环往复”。听众不再受制于“广播的节目表”,也不需要时刻与因特网保持联接状态,可以自由订制并可自动更新自己喜欢的广播节目,通过一个“随身播”(MP3之类的数字媒体播放器)就可以实现传统广播的所有功能了。播客广播具有的“预先选择、按需订制、去除节目时间表”等特点从根本上革新了传统的广播理论。传统广播的整个传播过程表现为“传者——受者”的“一对多”的信息扩散形态;而播客广播的传播过程则表现为“传者——受者”的“多对多”的信息扩散形态;这使得播客广播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更具容纳度。
2.广播传播平台的位移:从“权威平台”到“民主平台”,更具大众性
正如前面所述,传统广播中传者是媒介组织,传递的内容都是由专业的媒介精英制作的,它的传播平台是一种基于“精英”对“大众”的准“权威平台”。播客广播与网播专指网民自发建立的网上电台。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传播平台形式上的民主特征:即“人人皆为传者”的传播模式,使得网上民主成为可能。但是,播客广播更为彻底:由于技术带来的动能——技术已经将网络音频节目的生产成本降到了最低点,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话筒,和因特网连接,就能制作Podcast——它使得网上多元内容的“聚合”变得更容易。“制作、发布、订制、播放”——播客广播的整个传播过程比以往任一种广播形式都有可能容纳更多、更广泛的参与者,形式上民主的深度与广度也因此增加。应该说,播客继承了博客的大众性和原创性,也正是这样的“草根”情结,播客这个平民舞台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3.广播机构的角色转变:由“内容制作商”到“内容集纳与分销商”,收听更自由
传统广播机构,包括有线广播、无线广播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更像是一个“内容制作商”,虽然他们也通过电波将自己的内容分发出去,但由于“传者主体性”的特性,导致广播机构只能够是提供普遍意义上“大众口味”的广播内容,而不可能将不同的内容不受“节目时间表”限制地“分销”到“小众口味”的受众那里——即便是为实现“窄播”理想,传统广播通过“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等多种手段,使“小众传播”形式上变得可能,但这种“小众传播”仍然是“不自由的”的——由于传统广播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线性、顺时收听”等天然劣势,传者、受者皆依赖于“节目时间表”的传播模式,使得受传者依然无法逃脱“被固定”在某个时段收听广播节目的情形。
然而当传统广播机构采用了“播客Podcasting技术”之后,则从根本上将听众还原于“自由”状态,每个订阅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订阅“任何内容”,并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消费这些内容。摆脱了“广播节目时间表”的播客广播,让听众成为最为自由的天使。
Podcasting技术的这种“去除节目时间表”特性,使得传统广播机构的角色扮演发生了转变:广播机构更像是一个“内容集纳商”——将广泛的民间智慧“集纳”一处,而不再仅仅是先前传统广播所扮演的“内容制作商”的角色。除了“内容集纳”之外,采纳播客技术的传统广播机构还具有“内容分销”的特性:广播内容被听众订制并自动更新到订阅者的“内容管理软件”中,继而下载到MP3等“随身播”中去,广播机构由此可以将“窄播内容”分销给“目标受众”。目前,利用Podcasing技术最为成功的当属美国的教育领域,教师们可以将讲义等声音文件直接“分送”给学生们,以便学生们下载到他们的“随身播”中,在方便的时候选择收听。从中可以看出,作为采用播客技术的传统广播机构,也可以将“窄播内容”分销给“目标受众”,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窄播——自由的窄播!
新技术决定了“内容聚合”的简易性;专业采编人员则决定了“内容聚合”的高效性。如果传统广播能够拥抱播客技术,利用新生的“技术优势”与原有的“专业”特色,则广播内容的高效聚合将成为可能。播客广播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种新的广播传播理念,之所以说它对广播进化有决定性影响,是因为与以往的技术相比,这项新技术容纳了传统广播的所有优势,并弥补了传统广播的所有劣势,播客技术由此而具有了“向下兼容”的特性。传统广播如何利用这项新技术繁荣自身是当下广播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过以上的分析,播客独特的个性和优势已然开始明晰起来:在收听时间上,它完全是自由的,用户可以随时收听,而且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收听的内容,还可以让其他人也有机会收听,这种可以自由选择的收听方式更符合现代人获取信息的心理诉求;在收听方式上,受众从一个被动的角色转为主动的参与者,用户不仅不需要按时的守侯在收音机旁收听实时广播,甚至可以自己动口制作声音节目,并上传到网上与其他人分享,只要用户拥有一台电脑,通过软件就可以免费下载播客提供的节目,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播客一诞生,就引起一些广播公司的重视,从某种意义讲,与今天的广播走“小众化”的思路不谋而合。播客的节目风格和类型能够满足“小众”甚至“个体”需要,并且打破了传统的需要方式,极具个人化。因此,传统的广播开始增加了播客节目,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英国,瑞典,比利时,挪威,意大利和丹麦已经开始播客式节目播出实践。一些广播公司这么快就“闻播而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播客的优势。虽然播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播的收听率,但是如果广播也放低进入门槛的话,精选一些优秀的"播客"编入节目播放表中,也许会吸引更多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