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是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主持人,即要具有采访、编辑、播出三方面的能力。那么播音主持人是如何具体操作采编播一体化的呢?我们分别从采访、编辑、播出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主持人的采访
总的来说,主持人的采访与记者的采访的宗旨、原则是基本一致的,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主持人与记者的身份是不同的,他们在节目中的角色是不同的,所处的位置也不同,因此在表达方式、与节目关系、与受众关系上都存在一些差异。
1.鲜明的节目特征
记者通常的采访中,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可以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的围绕事实的方方面面展开详尽的调查采访,以便从各个角度个个层面来挖掘新闻事实。主持人的采访除这些共同点以外,还要注意广播电视及时同步的传播特点,有时采访过程就是节目形态,整个采访过程就是节目本身,不经过文字符号的转化加工,特别是直播节目更是无法更改,采访过程即主持过程,也是节目成型过程。所以主持人不可以像记者一样可以通过闲聊进行预热过渡,必须出口成章,必须注意受众直接接受的特点,因此,主持人的采访与节目主持是融为一体的。
2.突出的个性特征
由于不同类型的节目对主持人要求不同,每个主持人自身修养、阅历、性格不同,留给受众的除了节目以外还包括主持人的个性特征。
3.权威性
与记者采访的另一个不同点就是主持人采访具有“名人效应”,即具有权威性。电视网认为,当世界上发生重大历史新闻时,不派主持人前去采访就不能突出体现节目的权威性。主持人认为,“如果不能够采访就没有资格做报道,那么就会离开主持人的位置。”
二、主持人的编辑
编辑既是新闻传播的组织者,又是新闻传播的把关者。但主持人的编辑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编辑,他是参与者,是把关者,主持人要具备全方位的编辑意识。这种全方位编辑意识包括:节目前期策划;润色文字稿件;整体、局部的处理;画面、声音的运用等等,我们主要从参与策划、创作稿件、熟悉编辑业务三方面来谈一下主持人的编辑。
1.参与策划
在主持人的工作范畴中一项不能忽视的工作就是节目前期策划。一档节目的出现,首先起源于策划,然后才谈得上主持,否则节目主持就会打乱仗,及时临场发挥也是局部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的感觉到它”,尽管随着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节目策划工作有专职的策划人担任,但是主持人的工作要创新,主持人的传播活动要保证旺盛的活力,主持人的节目要有更多的受众,主持人必须参与策划。重视策划,积极参与策划是主持人主持好节目,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媒介知名度的有效方法。主持人应以积极的态度从事策划,注意选择题材,确定主题,思考报道形式,具体策划步骤和技巧等。
主持人的策划包括主持人节目的宏观策划和微观策划两个方面。宏观策划是对节目整体上的把握、对全局的思考,包括节目的创意,节目的定位,节目的组织与调度等。微观策划是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策划和创意,包括对确定选题,确定主题和报道形式等的筹划。
2.创作稿件
作为主持人,应有较高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一般来说,节目主持人会从事适应本专业、本职务需要的相关文体的写作。如新闻节目主持人会写消息、通讯、评论等;知识性节目主持人会写科普文章,更主要的是,为了适应主持节目的需要,会写播讲稿、解说词、串联词等。修改润色文字稿件也是主持人文字处理能力的表现,主要是对自己撰写的部分进行推敲,对别人撰写的部分进行修改,使之更能传情达意,并符合自己的身份、个性。
因此,主持人应把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看作是搞好主持工作必须具有的素养,当作自己的形象塑造的重要方面来对待。这种写作能力既表现为写作稿件的能力还表现为现场即兴组织语言的能力等,要让随时随地说合适的话成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培养但并非一日之功。
3.熟悉编辑业务
从基本工作职责来分,真正的编辑分为总编辑室主任、编辑部主任、版面及栏目责任编辑、一般编辑。从分工门类来看,有文字编辑、图片编辑、美术编辑、版面编辑、广播电视编辑等。他们的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直播节目的编排,参与节目前期工作的选题、构思、列提纲或撰写稿件、串联节目内容,直播时进行现场采录和现场编发;另一种是对录播节目的编辑,除了参加前期准备工作以外,主要在后期阶段对摄录的声像素材进行鉴别、筛选,然后进行编排,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形态。主持人的编辑业务主要包括节目的后期制作,要熟悉或掌握节目采录完成之后的编排和处理,主持人应熟悉运用节目制作的各种设备,包括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等,可以独立完成节目后期制作,充分参与节目的采录和编发。主持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编辑任务才能充分参与到节目制作过程的始终,对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了如指掌,这样主持节目才能酣畅淋漓。
三、主持人的播出
主持人的采和编都是为播服务的。对主持人来说“播”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播不好,采和编也就前功尽弃了。总的来说,主持人的播讲应该注意三个方面,包括主持人的语言、非语言符号和现场编辑意识。
1.主持人的语言
(1)语音标准
节目主持人要进行信息传播离不开有声语言的运用。主持人的语言是工作语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语言。既然是工作语言,就要比生活中的语言更标准、更规范、更简练、更准确、更健康。
主持人的语言来源于大众,来源于生活,但绝不是生活语言的照搬和翻版,是一种经过严格锤炼而纯化了的艺术语言。节目主持人要避免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毛病带到节目里来。根据国家语委的规定,全国主持人必须讲普通话,而且要通过等级考试。但现在也有一些主持人在语音语调上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除了要有正确流畅的发音吐字,还要加强语言交流的口语化。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用来说的语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以第一人称贯穿始终,语气、节奏、停连、重音都要表达主持人特有的语言个性,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2)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不是一回事。能力是我们所说的内功,技巧是我们所说的外功。表达能力与思维相联系,但也不是一回事。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语言学界一直信奉“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这里指抽象思维)离不开语言”。根据这一认识,不存在表达不清楚,只有思维不清楚,换句话说,只要想清楚了就一定能表达清楚。经过长期的探讨,经历了几次世界观范围内的大讨论之后,学术界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终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思维和语言并不总是同步的,内部言语并不总是被合乎规范的语言包裹着。思维的结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有一个语言的“外化”过程,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化”过程。所谓言语化过程,就是将思维的成果通过合乎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的时期,一直被忽视了。事实上,言语化过程恰恰可以解释一些过去一直无法解释的现象:生活中有许多人,思维能力不相上下,而表达能力却相去甚远;有的人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说起话来却不那么流畅甚至有点结结巴巴;有时候,我们想好了一件事,但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却是词不达意,等等。其实,这都是因为言语化过程中,言语化通道出现了障碍,言语化通道不畅通所导致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主持人就要训练自己由内部言语外化为外部言语的能力,训练自己从“心到”转化为“口到”的基本功。
(3)语言个性化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所加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而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个体生活情境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主持人语言的个性指的是主持人在节目中用语言表现出来的文化素养、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个人经历、思想深度以及普通话水平。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会吸引一大批听众并引起共鸣,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听众群。从专业分类上讲,也可以说个性化是主持人有别于播音员的重要特征,播音员虽然在话筒前也有二度创作,但他的代言人的角色注定了他的广播语言是宣读式的;而主持人在节目中可以自主地参与到节目中运用第一人称“我”和受众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4)语言亲和力
主持人的语言只有具有亲和力才容易让受众接受,无论是拿腔拿调还是照本宣科都不会让受众接受,这就要求主持人亲自参与到解说词的写作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受众,特别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录制现场与嘉宾、观众面对面交流,更要注意语言的亲和力才能充分调动嘉宾和观众的积极性,使他们畅所欲言。
2.主持人的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语言以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受到的音容笑貌、气味颜色以及其他所有信息传播符号的总称。非语言符号集中在主持人的表情、动作等态势语言上,他追求与语言符号的和谐统一,以期待真实而个性化。电视比广播更重视非语言符号,因为它是可视的。
主持人在屏幕上一出现,就成为观众视线的中心,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带”,主持人一举一动都会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因此,主持人的神态、体态、举止以至于服饰都应体现出现实生活的真实可信感。不可简单化的将日常生活中的随便举止都搬到屏幕上来,而是要符合特定的社会角色。
非语言符号在主持人传达节目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传播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得出非语言符号在人与人面对交流中客串达40%-65%的信息的结论。由此,提示我们主持人运用非语言符号不仅仅是体态发生变化,而且有助于信息的传达。
3.主持人的现场编辑意识
节目主持人在播出过程中还要具有“现场编辑意识”。当主持人面对摄像机进行播讲时,必须考虑自己怎样出画面,这些画面在电视屏幕上出现,观众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象,一般来说,现场主持和报道必须进行“现场编辑”,否则拍回的画面很难进行调整。
有时候主持人忘了观众收看,只顾同现场的观众进行交谈,画面拍下来比较难于编辑,结果显得非常零乱。有时候主持人拿着话筒一个接一个采访,回来剪辑时发现很难处理,同期声带入画面也不好剪辑。因此,现场内的观众和屏幕前的受众都要兼顾。
此外现场编辑意识还包括一定的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情况时,在客观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大脑思维处于高度运动和思考状态,从而做出迅速快捷的反应,能够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使变故巧妙地朝好的方向转化的能力。
当前大多电视节目的录制都是一气呵成,更有相当一部分节目是以直播形式播出。主持人语言表达上的一点混沌都会给节目的播出和制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将会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视听效果。因此,主持人不仅要避免自己言语表达上的不当,更要做到处变不惊,要积极活跃思维,培养自己快速反映的能力,只有这样,主持起来才能做到从容镇定、挥洒自如。
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也不难看出主持人与节目之间的关系:“节目是主持人的依托,主持人是节目的体现者、代表者、主宰者,是节目的延伸:主持人因节目而受到关注,节目因主持人尽显魅力,两者相得益彰、唇齿相依,离开特定的节目,主持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真正的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一台节目的串联人,处于节目的主导地位,是某个节目制作群体的中心人物。”因此,采编播一体化是主持人必备的素质,采、编、播相互作用制作出精彩的节目。主持人的采编播能力不是停留在嘴巴唠叨上,指手画脚上,而是要从节目的整体上统筹考虑。一个节目从筹划到摄制,从编导到制作,主持人都要尽可能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他还需要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创造性的临场发挥才能。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真正做到采编播一体化,才能成为真正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