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具有精品意识,能否生产思想精深、制作精湛的精品节目,是衡量一家电台实力的重要指标。精品是如何产生的?从温州电台多年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不妨从洞察力、策划力、创新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上进行破题。
洞察力
洞察力,即对题材的敏感程度与预见能力。纷繁的社会现象就像团团云雾,电台从业者都应具备“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本领,即能迅速准确地看清事物主流,抓住问题本质。对于新人、新事、新问题,既要站在时代的、宏观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也要立足本地,对其进行微观的解剖和考量。
温州历来是出新闻的地方。2003年,全国房市高烧不退,“温州购房团”现象引发全国热议。为此我们采制了连续报道《温州购房团,狂热中的冷思考》,从多个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2004年温州非公经济处在蓄势待发的重要节点,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打破行业、部门垄断及地域限制,这是地方政府首次在鼓励非公经济政策上发出果敢的声音。我们及时制作了理论节目《解读温州非公经济发展之路》,邀请专家学者对温州非公经济发展之路进行解读,并为非公经济下一步发展把脉。此节目获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
策划力
如果说洞察力培养的是迅速、准确地“捉鱼”的本领,那么在抓住题材后,我们还需进一步策划,才能把一个好题材烹制得有滋有味。提高策划力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站在时代高峰,弘扬城市精神
想出精品,首先必须站得“高”,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广播的手法表现时代精神与城市精神。2005年是温州英雄辈出的一年:从铁轨下飞身救出儿童的河南籍民工李学生、为民好支书郑九万、在烈火中永生的消防战士管志彦、慈善老人邓洪如等无数平民英雄,让温州这座城市充满了感动。据此,笔者创作了年终特别节目《感动温州2005》,用以点带面的人物志形式和大气凝练的散文诗般的语言,对这一年感动温州的十余个人物进行了庄严巡礼,对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温州精神和温州人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这期节目,当代温州人乐于关爱他人、勇于回报社会的群像呼之欲出。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获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
立足本地,做足“土”字文章
地方台最大的优势就是贴近性。温州既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又有“温州人”这样一个在全世界都响当当的品牌。这些都是我们精品创作时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如果抓住这些“人无我有”的东西好好发掘,并将这种独特性放到时代大环境中进行考量,精品创作就不会太难。如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人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温州商人成为中国商人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群体。为探寻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动因,我台和“中国之声”联合推出系列纪实广播剧《温商风云录》,通过讲述温商的创业故事,记叙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近年来,我台还创作了一批反映“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精神的报道,如《温州人打赢中国第一个欧盟反倾销案》、《温州海归硕士当选村委会主任》等,选题都有地方特色。笔者还立足温州深厚的地方文化,主创了一批反映温州人文艺术和自然风光的广播文艺节目,如《袅袅乡音,悠悠乡情——记温州鼓词》、广播散文《印象楠溪江》等。上述作品都获得了省新闻奖及省广播电视政府奖。
讴歌人性光辉,以情动人
创作精品节目时,如何把好题材做得“动人”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在社教和文艺类节目中,能不能声情并茂更关乎成败。2007年,高则诚诞辰7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被称为“南戏活化石”的永昆重新编演了高则诚经典剧作《琵琶记》。为了向听众更好地介绍这部经典古戏,笔者用戏曲故事这种浅显易懂的形式,用心理描写、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生动地讲述故事,尤其对剧中几个主要动情点进行着力刻画,使节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此节目获省新闻奖一等奖。
创新力
创新是广播不断发展的推动力。优秀的广播作品在题材、角度、语言、手法等方面无不体现一个“新”字:
题材创新
好的题材必须有时代感、新鲜感,反映社会主流。以2007年笔者创作的文学节目《新世纪的青春之歌——介绍中国首部长篇支教纪实文学作品〈把梦留住〉》为例,当时笔者在接触到这本书时,深深地被书中透露出来的浓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所打动。虽然文学节目选择名家名作进行创作更讨巧,而作者叶楠当时只是在校研究生,但笔者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题材。随后笔者打破常规,将这本极有时代气息的新书用文学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听众,不仅听众被打动,连和笔者一起演播的男播音员在录音时都几次潸然泪下。
角度创新
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即使是老题材,只要有新视角,仍会令人耳目一新。以温州鼓词这个题材为例,曾有同事从一个温州小女孩学唱鼓词并获曲艺大赛金奖切入,做过一档青少年节目;同样是这个题材,2006年借温州鼓词进入国家第一批“非遗”之机,笔者创作了《袅袅乡音,悠悠乡情》,用人文视角讲述了温州鼓词几百年来的沧桑身世和它维系海内外温州人乡情的作用,唤起了许多人对鼓词的珍爱。
手法创新
在关于温州鼓词的那期节目中,笔者用纪实手法,在赴乡村寻找“大词”(注:温州鼓词的一类)时,车子行驶声、乡村环境声、女艺人的演唱和演奏声、观众的评论声等都被我们一一记录下来。节目中,音响声声相连,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受《老残游记》中白妞说书那段描写的启发,笔者对鼓词艺人的出场用了白描手法,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把艺人形象写活了。在她开唱后,笔者又通过写意手法,用大量排比和比喻句描写其艺术功力的高超。而在创作文学节目《新世纪的青春之歌》时,笔者除使用大量形象化的语言和生活化的音响,还利用主人公在西部支教时拍摄的DV素材,充分打造广播音画,使节目更加真实感人。
整合创新
信息整合能力对广播精品创作来说也非常重要,只有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注意宏观与微观结合,才能从众多看似不相干的信息中提炼出精准的主题。如富裕起来的温州人有怎样的财富观和责任观?据此,我们创作了特别节目《感动温州2005》,还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调动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及众多温籍海外侨胞的资源,策划了系列报道《大灾面前,温州人的义和爱》。整合创新,收到了“1+1”远大于2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