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十年代后,广播电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播音主持的新秀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在发展过程中和一切新事物一样,都有其两重性,一方面是他们朝气蓬勃,乐于接触新事物,具有无限的生机活力;另一方面他们初出茅庐,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实践功力亦显不足。这种情况存在于播音实践中,就出现一些不应有的误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
一,把戏曲独白当成普通话说。个别播音员在广告、天气预报、短消息等节目的播出中,模仿京剧快板独白式的语调,特别是将每句话的最后一字发音拖得又长又轻,给人一种轻飘随便的感觉。
二,把怪僻的发音习惯当成个性发挥。汉语的发音讲究"平、仄",讲究"抑、扬、顿、挫",讲究"情理交融".但我们有些播音、主持人往往用一种韵调通到底,缺少应有韵味和情感,而这些同志又感觉良好,认为是"个性"风格的体现。
三,不合时宜的大侃"方言、乡音".在重大电视直播活动或盛大晚会、联欢会类活动中,不少主持人为调节气氛大侃"方言、乡音",就连全国一些着名主持人也乐此不彼,其效果事与愿违,主持人为此而失分的不少。
四,把模仿港、台腔当成"时髦".一时间港台风吹遍大陆,甚至连北京地区一些播音员也舍本求末,说起港、台话,尤其在非常正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这种情况,实在叫讲惯、听惯普通话的人难为情、不习惯,而个别播音、主持人却津津乐道。
五,在节目主持中随意拿外语"拉郎配".有些主持人不是为了内容的需要,而适当的插入外语,而是纯粹用外语当"噱头",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
六,认为读错字、白字无伤大雅。当前的广播电视播音中读错字、白字的现象已不属个别,特别是在广告节目中错别字高频率的出现,大有以讹传讹之势。而在同一个频道,同一个节目中,甚至一个错别字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