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设想在京剧独白中不用快板形式说,而是用正常的播音方式说,那你欣赏的情趣非被破坏不可,就达不到艺术享受的目的。以此及彼,在广播中用了京剧中的"西皮快板"式的说白,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应该明白怪僻不等于个性,个性与共性相联,而怪僻与共性无关。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风格的共性就是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基本的发音规律和技巧,而个性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灵活机智的发挥。如播音、主持人在风格上是清脆、甜润,还是庄重、淳朴;是热情奔放,还是沉稳含蓄。这就是播音、主持人的个性,也就是说凭其个性,你才能区别水均益与方宏进之不同;敬一丹与刘纯燕之区别。而怪僻永远是播音、主持艺术中的病态,与个性风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在欢快、娱悦的文艺活动中巧妙运用"方言、乡音",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种"方言、乡音"只能作文艺节目中的语言铺垫和补充,而在正常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中把"方言、乡音"作为普通话来讲是很不严肃的。
随着改革开放而解冻的文艺禁锢,使大量的港、台文艺作品融入内地,港、台文艺界、影视界带有喃喃的闽南腔或潮洲调,给人一种新鲜、神秘的感觉,再加上一些经济利益的驱使,就使个别播音员、主持人爱屋及乌,将港、台腔代替普通话来讲。其实,港、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未必认为自己的口语是正宗的国语,他们何尝不想把普通话讲得标准些,只是因为传统的方言习惯局限,形成现在的语言现象,他们使用的不规范"普通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此说来,我们丢弃自己的正宗,而去学别人的弊病,不是邯郸学步了吗。
为了内容的需要,在汉语节目中插入些外语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有些节目的情节非常适用汉语播出,而我们的播音、主持人却生硬地插入外语,让不懂外语的受众戏喊"鬼子来了"!其效果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纠正错别字、消灭错别字似乎是文化界一个共同的、永恒的"工程",而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中尤为突出。假设: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讲三个错字,影响面只有几十人,而一位播音员、主持人在一次节目中讲错一个字,其影响面何止千千万万人。由此说来,我们在工作中如任其错别字、白字在我们的电波和荧屏上存在下去,不也是误人子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