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传统的节目形式,访谈节目存在于各种媒介。而电视访谈以其声像兼具的优势成为代表,取决于访谈的自身性质——说话。脱口秀的走红让访谈节目也跻身其中,取得一席之位。访谈话题的选择多样性也一早决定了该类节目的多元化,进而向娱乐和知性两个极端发展,继而成熟。
印象中最早接触到的娱乐访谈节目应该是《超级星期天》中的记者会,而这一形式在后来的内地娱乐节目风靡时得到成功复制,随着娱乐节目的泛滥,其声势也随之减弱,成功突围的只剩下《超级访问》了。也正是这一节目使戴军成功转型。
知性类节目是从许戈辉和陈鲁豫的节目开始引起关注的。知性类节目一般走情感路线,试图深度挖掘背后的故事。节目试图营造一个让人安全的环境,试图使被访者卸下防备和伪装,观众也从中满足了偷窥的欲望。后来,央视的《艺术人生》成功嫁接,凭借自身资源优势邀请到顶级的嘉宾,也使朱军走红。但是,随着节目的成名,主持人未能很好地把握自身的位置,使节目模式化,固步自封,导致部分观众流失。
直到《康熙来了》的出现,使访谈节目有了新的生机。这是一档灵活性极强的节目,可以依仗单个明星优势,也可以从话题出发(甚至制造话题),还让观众参与其中。嘉宾也是五花八门。主持人的亦正亦邪给访谈提供了宽泛的尺度,free style的风格发挥到极至。随后,台湾电视兴起了一股访谈节目风潮,但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现在,该节目与《国光帮帮忙》和《桃色蛋白质》成了娱乐访谈节目中鼎立的三足。
内地的娱乐节目往往是跟风之作,从欧美到日韩,从日韩到港台,从港台到内地似乎一直是娱乐的发展趋势。模仿其实并不是一种错误,错误的是完全照抄地模仿。节目的生存有赖于自身的特点。湖南电视因为嗅觉敏锐而依附娱乐模仿上位,而走在最前面的试验家非湖南经视莫属。顺理成章地,湖南经视也在十点档的访谈节目捷足先登,、尽管第一个吃螃蟹的不是它,而是长沙女性频道的节目《熊黄可乐》。这次的试验尽管表面上光鲜亮丽,实质上却是该台娱乐节目最失败的一次嫁接。该节目从包装到布景到主持人角色设定全盘抄袭《康熙来了》,而节目内容又仅仅局限于明星访谈,整体上很粗糙。但是内地的娱乐节目的生存环境明显好于台湾,因为跟风速度缓慢,不可能一时之间培育出多个竞争者,加上境外节目的屏蔽,该节目自然是不会夭折的。网络资源使《康熙来了》深得青年观众喜欢,《娜可不一样》便委曲求全,成了热衷明星八卦的中年妇女的必修课,为她们的生活提供了新的谈资。
访谈节目的突破和困境永远是并存的,即两者是互照性的。新的突破往往为下一个困境埋下伏笔。而访谈节目的两大重要因素——主持人和节目角度——成了这个循环的主角。大部分的访谈节目成功得益于主持人的成功。正经的蔡康永和搞笑的小s的反差擦出了最亮的火花,国光帮的三种典型男人形象的塑造也相当有特色,吴淡如的女性视角相当犀利。还有很早就做访谈的张小 燕依托的是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谈话技巧,与美国的Oprah类似。戴军和李静的则成功在于他们的默契。一个成功的访谈者最基本的条件是对被访者的尊重,应该认真聆听被访者的回答,而不应该趾高气昂。对话关系是平等的,既不能鄙视对方,也不应该以崇拜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方面,蔡康永,张小燕和Oprah做得非常好。其次,主持人的个人素养非常重要。访谈不是播新闻,因此会遇到很多的“意外”,而成功的主持人总能成功应对。这一点在知性节目中尤为重要,主持人应该要能够驾御整个访谈的方向。但是,有些“表面”上看起来主持人拿捏恰当的访谈却是建立在彩排基础上的。这种节目的效果不好,访谈的真实性和真诚度下降。如果一个访问者自身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时,是能够很好地把握住现场的走向的,也能捕捉到被访者的一些细节。内地的主持人在这方面确实很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