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表达
这项考试要求考生用口语主持,考生在进行准备和实际播出时都要口语化。口语并不是很随意的大白话,而是适合口头说出、适合别人听的语言,同时还要适合广播电视传播的要求,不能粗俗化、庸俗化。口语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用词简单明了。语言是有书面语和口头语之分的,这里有语言表达风格的问题。书面语适合阅读,可以嚼和品味,因此,用词文气一些甚至艰涩一点也没什么大影响。可是,当进行口头表达时,艰涩的词和容易引起歧的词既不便说,也不易听懂。比如, "踯躅"、 "全部",者可以改成"徘徊",后者可以说成"全都",这是口语化表现之一。另外,有些单音节的词(由一个字构成的词)不易听懂,最好改成多音节的词,如"马铃薯,即土豆"最好把其中的"即"改成"就是",原话就变成了"马铃薯,就是土豆".考生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材料中的书面话语改成适合听和说的口头语,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尽可能到口语化。
其二,使用短句子。长句子可以使用在书面语中,阅读者可以边看边思考,但是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如果使用长句子,就会把句子结构变得比较复杂,说话的难度就会加大;同时,听众在听长句子时也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这会给传播效果带来不良影响。而短句子的句子结构一般比较简单,语意也清楚,主持时使用这样的语言更利于传播,同时也会给受众的接收提供方便。考试给考生提供的材料中有可能会出现不够口语化的词句,因此考生不应简单地背诵原稿,而应在消化理解稿件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出来,这样一方面会使语言表达更适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要求,同时也减轻了背诵的压力。
其三,表达自然流畅。表达自然流畅是在完成了遣词造句的设计以后对口头表达进一步提出的要求。不少考生在进入口头表达阶段时不能做到自然流畅,或者背诵痕迹明显,或者磕磕绊绊,结果没能体现出对原材料消化理解和改编的劳动成果。出现这种情况至少有两种原因:一是对原材料的主要意思没真正把握好;二是缺少有声语言:表达的练习。对于第一种情况,相信经过大家认真分析处理稿件以后会处理好;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勤加练习,多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才可能在考试中以自如的状态进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