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创作情景再现示例分析
高原的茶花
藤丽娜
1987年,春节快到了。这一天,从山东农村来的军嫂贺英奇带着年仅4岁的女儿小茶花坐在开往昆仑山巅不冻泉兵站的卡车上,心急如焚。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在高原恢宏美丽的背后,等待着她的却是残酷碚而严峻的现实。
此时,小茶花昏昏沉沉地睡在妈妈的怀里,双唇干裂,小脸蜡黄,几天几夜的路程使孩子像变了一个人,只是嘴里不停地:“爸爸,爸……爸”。
贺嫂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双眼直盯着前方。 她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无论如何也要和老贺一起过个年。五年了,小茶花已经四岁了,可是从来没有见过爸爸。为了这个愿望,贺嫂早已忘了兵站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带小孩上雪线。
汽车向着兵站驶去,一程又一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悲剧已经发生在路上了。
整个兵站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地肃立着。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一动也不动。
此时的老贺并不在兵站,他还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后,战士们实在不忍心再这样让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冰冷的驾驶室里,便劝她进站歇歇吧。贺嫂下了车,只是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
不冻泉兵站的元旦之夜,像死一般的寂静。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连灯光也没有。警卫班班长心疼嫂子,对她说:“嫂子,你太累了,让我抱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说完,他从贺嫂手里接过了孩子。
看着班长这样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队等候抱小茶花,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两天两夜呀,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指战员的手里传递着。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
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指战员们唱起了《十五的月亮》,一遍又一遍…
(国军旅文学)
示例分析:
情景再现作为一种想象联想活动,需要有深刻的理解、细致丰富的感受做基础,还要以稿件中提供的材料为原型,符合稿件表情达意酌需要。在此,以《高原的条花》这篇文章为例稿,做以下分析:
第一步:理清头绪。
一篇稿件在经过了备稿过程中的理解感受之后,还要从情景再观的角度理清情景再观的过程、头绪。
《高原的茶花》写的是一位军嫂带孩子上雪线,期望与分别五年的丈夫一起过个团圆年,结果却酿成悲剧的感人故事。文章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展开的,第一段的第一句是带有时间感觉的一个远镜头,而后镜头渐渐拉近,由中景而近景,我们似乎看到了孩子蜡黄的小脸、贺嫂失神的眼睛;悲剧发生后,用不同景深交替描写贺嫂、战士们、贺的表现;文章最后一段以一句语已尽情无限的作结,是一个大全景,也是一个逐渐拉远的镜头,在哀伤的氛围里结束全篇。
第二步:设身处地。
文章中所描写的故事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不容易经历到、体会到的,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借助于我们之前了解的一些感人的戍边故事.把稿件所叙述的一切转化为亲身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进入具体的事件、场面中去,产生“我就去兵站的路上、我就在不冻泉兵站”的感觉,真切体验到现场环境带来的情绪上的促动。
比如,当描述到小茶花昏昏沉沉地睡在妈妈的怀里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蜡黄的小脸、紧皱的眉头、干裂的嘴唇;当描述到“贺嫂早已忘了兵站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带小孩上雪线”时,我们要体会到高原反应中严重的感冒会导致肺水肿,小姑娘一闭眼睛就可能再也不能醒来的强烈担忧;再到“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时,我们似乎看到了孩子已经泛青的嘴唇、贺嫂那已然被抽离了灵魂般失神的眼睛。
下来,从“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一动也不动”、“贺嫂下了车,只是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到“嫂子,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画面在不同的描述对象身上转换着,我们内心视像在不断变化,内心情感也在不断积聚,“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吼一样的哭声”将全文推向高潮。
第三步:触景生情。
我们随着稿件文字的描述产生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感受时,我们的内心情感也不断发生变什,不断积累聚集。
伴随着对画面的设想,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基调、什么样的声音形式将画面再现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创作主体的情感焕发程度的不同、内素养的不同。
比如,当描述小茶花昏昏沉沉地睡在妈妈怀里的画面时,我们要有一种担忧感、焦感;当描述到“贺嫂早已忘了兵站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带小孩上雪线”时,我们要体会到悲剧马上要发生时哀痛的感情;再到“贺嫂抱着既是是女儿微激温的尸体”时,我们要体会那位母亲该是怎样一种伤心欲绝的悲情。
接下来,从“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一动也不动”、“贺嫂下了车,只是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到“嫂子,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直到最后“老贺执勤回来,站上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我们想象的画面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内心情感也在不断变化,直到转化为一种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这就是我们希望得到的被丰富的“景”所触动而生发出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情”。
第四步:现身说法。
触景生情之后,那种向受众诉说的愿望就更加积极强烈了,坐在话筒前,稿件中情景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反复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时,要抓住那具体的细腻的感受,用富于色彩富于变化的有声语言表述出来。进而,我们的语言引起受众的共鸣,在受众内心形成积极的反应,受众通过我们的讲述感受到文字描述的画面似乎就在眼前,文字有了生命一般,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这也就达到了我们进行话筒前创作的最终目的,即感染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