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识在训练和播音过程中的作用
医学资料表明,我们学习语言首先要能够听到声音,声音信号传入听觉中枢神经系统,并与语言中枢发生联系,然后启动语言通路。
许多聋人没有声音信息的传入,语言学习的线路便从信号源头中断了,从而变成聋哑人。研究表明,大多聋哑人的舌、喉以及声带等发音器官均为正常,却因耳聋严重影响语言发育,导致终生聋哑,所以民间有"十聋九哑"的说法。
学音乐的人也都知道,听音练耳、和声听辨、旋律记忆、节奏感觉等都离不开良好的"耳识".因为演唱歌曲或用一些弦乐器演奏的先决条件是音要准,如果不重视练耳,耳朵听不准音,精彩准确的演唱或演奏也就无从谈起了。
同上,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讲,嘴巴上的表现是否准确到位,与耳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众所周知,播音员主持人训练嘴上功夫是有着很多讲究的。不仅要让自己气息通畅、共鸣合理,而且普通话中的声韵调、语流音变、吐字归音以及口语表达中的重音停连、声音弹性、语气节奏等方方面面的训练科目更是不胜枚举。而以上这些关乎语音语感诸多方面的训练内容无一不与人的耳识的辨析程度息息相关。
与体操、跑步、球类等其他大幅度肢体运动不同,语音表达需要调动的大多是唇、舌、喉、腹膈肌等小肌肉群协调联动,这些动作非常之细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发音动程出现些微差别的话,其发出的声音则可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就如一位饮食类节目主持人口中所讲:"……之后加少许尿(料)酒",不仅令人贻笑大方,而且也着实让受众对屏幕中的美食倒了胃口。
以普通话声母的三组舌尖音为例:
舌尖前音z、c、s(舌尖与上齿背接触)
舌尖中音d、t、n、l(舌尖抵住上齿龈)
舌尖后音zh、ch、sh、r(舌尖与前硬腭接触或接近)
这三组舌尖音的区别在于,舌尖位置仅在上齿与硬腭前端的一厘米范围之内发生微小变化,如果位置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出现"私人--诗人、打闪--打伞、出入--出路、料酒--尿酒"等错误,这些错误在一些方言区更为多见。这时,拥有正确的耳识,其分析与判断作用就能充分显现出来。尤其是在修正一些难点错误如"尖音"、"调值"等方面的问题时,正确的耳识则更凸显其优势。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院长张颂教授认为,对声音的分辨能力是学习发音的基本条件。他在《中国播音学》一书中就曾提到:发音需要听觉器官的配合,听力不好直接影响发音。学习发音时,首先要训练敏锐的听觉能力,使耳能清晰地分辨语音在音准、音高、音色、音量上的细微差别。
另外,很多人在初次听到自己录音时,会认为录音中的声音并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其实,这是一直以来人体自身对声音的特殊传导途径给我们造成的错觉。
发音时,我们经由两个途径听到自己的声音:一部分声音由空气传回自己的耳朵;另一部分声音则是直接从口腔由肌肉、骨传导到内耳,这一途径包含较多的低音成份。由于后者的作用,主观与客观的音感会在音色、音高上有一定差距。因此,为保证发音的准确性,减少肌肉和骨传导造成的对自己声音的认识偏差,以形成对自己声音客观准确的认识,就要多听录音。
其次,除了多听自己录音之外,还要抓住时机多与高手交流或多听高手录音。与高手过招也是比较和察觉自身不足的重要手段。比如,一次邂逅着名播音艺术家方明老师,谈到现在一些地方媒体播音员主持人非工作状态下习惯讲方言的问题,方明老师非常肯定地说:"不行,要讲普通话!"原因就是,常态下过多用方言,工作状态中就难免分神纠正,这是播音员主持人给自己额外增加的负担,是对自己耳识和意识的严峻挑战。此一方面负担加重,那么投入稿件的精力就难免分散掉一部分,这是得不偿失也是极为不可取的,一旦出现失误或偏差,于个人于节目甚至于媒体的损失就会更大。
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在训练和播音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练声,也要重视练耳,充分利用"明察秋毫"的耳识来辨析自己的嘴巴是否正确工作,是有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大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