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语文课堂读声一片,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语言艺术家们常用的朗读技巧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学生们所熟知的词语。然而,在一片赞读声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许多学生空有一大堆的朗读技巧知识,面对美文却无从开口的尴尬局面。笔者经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朗读技巧训练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孤立训练,忽视理解
在朗读技巧训练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的老师把理解作品内容与朗读技巧训练割裂成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形成为技巧训练而训练的孤立局面。结果把一篇篇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生命活力的美文肢解成了冷冰冰的、毫无生趣的朗读技巧知识点,这样简单机械化地灌输,不能融"文本理解"与"技巧练习"于一体,导致学生停留在表层技巧的把握上。例如,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较为强烈的句子就加重语气,如同喊口号一般,却不知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在朗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后一段,写到五位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和惨状后,鲁迅戛然而止:"原来如此……"学生们读得快而亮。其实,从特定的语境出发,通过敌、友和我的关系的联想,很快即能体会出作者哽咽难语的情态。应该读得缓慢低沉,字字有声,声声饱含惋惜悲愤之情。
二、一味求同,忽视创造
在朗读技巧训练过程中,求统一、一刀切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老师往往以名家录音或自己的朗读为范本,要求学生模仿,记住此处是重音,彼处是停顿,以他人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情感,以统一的标准代替学生的理解。如此刻板的训练方式剥夺了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表达自我情感的机会,甚至出现了刻意模仿名家,拿腔捏调的怪音,势必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训练无序,忽视重点
朗读技巧是多样而又复杂的,张颂《朗读学》一书列出的朗读技巧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类,而每类又可分为九、十小类,不但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理解能力,更需要充足的课堂时间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由于朗读教学未列入中招和高招的考试范围,朗读技巧训练更被看做是一种教学点缀。因此,朗读技巧训练过程的设计随意性较大,"时间充足就安排一下,时间紧了则干脆免掉".即便有了充足的时间,一些教师又陷入见知识点就讲,课课皆有,毫无重心的误区,如此无的放矢的训练,来去匆匆,如船过水无痕。
四、评价单一,用语模糊
一些教师的朗读教学观停留在"知识本位"上。普通话水平、停连、重音、语调等技巧的运用成为朗读技巧训练的唯一评价标准。那些朗读技巧较高,普通话标准的同学自然成为老师眼中的宠儿。而那些发音不够标准、语言不够流畅的学生,则很少有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舞台。同时,评价语言具有模糊性,"好"和"不错"成为朗读技巧评价的常用语。没有目的的赞美是廉价而无效的,久而久之,学生朗读技巧运用中的问题被掩盖了,优异之处又不能提升发扬,自然失去了朗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