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在节目中所呈现出的现状及问题
缺乏个性魅力
对于"个性"的理解,社会心理学认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所加入地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而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个体生活情境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对于作为社会公器的电视传媒而言,我们认为:主持人的"个性"应当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个性"是传播的手段以达到传播的目的,"个性"是主持人的一种品质,是主持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征,是思维与智慧的外化与延伸,是思想的包装方式。
我们通过尧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分析造成观众不接受缺乏个性的节目的原因。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视界)"观点认为,在文学中读者阅读作品时往往具有定向期待视野和创新期待视野,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定向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兴趣,但是,当读者阅读的作品超出了、校正了期待视野,即形成创新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欣然有所感,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了自己的审美经验,拓展了自己的期待视野,为自己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尧斯认为,"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既定的"期待视野"与一部新作品不一致时,就产生了一种所谓审美的距离,这是一种打破平衡的情况;审美距离的克服,则是新平衡的建立。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不断建立,就形成了"期待视野"的变化。尧斯将这一过程称为"视野改变".由于读者的"视野改变"可以反馈给作者,也由于作者必须阅读其他人的作品而成为一个读者,因此,这种改变必然会引起文学风貌的变化。
缺乏创造力
大凡世界级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有着非凡的创造力。目前,我国有创造力的主持人和有创造性的节目大量集中在中央台,就全国范围来看绝对数量还很不够,很多主持人还只是报幕员、串联人的代名词,在节目开始和结束时露脸过度一下,连构思节目、主持方式都模式化、程式化,模仿现象严重,省级台的主持人模仿中央台的,地(市)级台的主持人又模仿省台的,从而形成了"宝塔式"的模仿怪圈,然而模仿的又只是形式而己,根本谈不上有独创风格,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能力了。
世纪90代中后期,电视谈话节目由于其节目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多彩而很快受到观众喜爱,特别是《实话实说》开播并随即广得民心后,很短的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一哄而上,推出了"访谈"、"聊天"、"名人侃"、"专家说"等大批量的谈话类节目,相当一些主持人以卖弄口才、调侃嘉宾为荣,貌似真实自然、超然事外,实则思想肤浅、哗众取宠,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问题。而《幸运52》、《开心辞典》、《马斌读报》等节目的流行又在全国掀起了三六九等质量参差不齐的游戏竞技类节目和读报节目的热潮。
主持人形象与栏目风格不一致
在审美特征中,我们谈到了"和谐"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主持人节目中,有些主持人的形象与节目的风格相去甚远,因此造成观众不买账的局面。实质上,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美学当中的"和谐统一"的问题。一个人的气质不同,所以他适合的节目风格也应有所区别。试想,如果让李咏去主持新闻节目会是个什么样子?听起来是个笑话,但在很多地方台的节目中,由于主持人短缺,这样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主持人成了"多面手",既主持新闻节目,又主持娱乐节目,还主持财经节目、法制节目,让观众感到很别扭。主要原因就是风格的错位。一些节目过分强调个性化导致形式美与内容美得不到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