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专业膨胀背后的危机
始创于50年代中后期的我国播音专业教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这中间尽管有曲折坎坷,但这条从荒芜中踏出的大道,毕竟是光辉的。半个世纪以来,播音学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具有独立的理论框架,明确的研究范畴和基本概念,揭示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播音学体系。然而在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我们的播音主持教育事业在空前繁荣的表象下隐藏了很深的危机。
(一) 几组数字透露出的现状
1.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院校数目膨胀
上世纪50年代,开设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专业的只有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一家,可谓一枝独秀;70年代,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现浙江传媒学院)成立,形成中央广播电视局(现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领导下的两所院校花开并蒂的局面;90年代,开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仍是个位数,但新增院校为天津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呈普及之势的数枝并开;然而从2000年之后,播音主持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了起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5年》统计的数字是44所 ,有人2006年做过的不完全统计的表格里列出了180家 ,而很多我们知道的播音主持专业办学院校并不在这个统计之中,从网络等渠道信息保守估计,全国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已达三百家左右。从单一办学到不足十家,用了大约40年,而从不足十家到三百家,只用了短短的6年时间,这个数字的膨胀速度是惊人的。
2.播音主持招生人数膨胀。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每届普通本科毕业生(不包括成教、培训等非本科学历教育)最多时不过60人左右,而对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而现在每届动辄百人以上的招生规模已是播音主持院校一个专业招生的常见情况,赫然在目的每届招生人数400人、600人、上千人,绝不是笔误,而是实际情况。早几年(2001年)的统计,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系建立以来“为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培养了具有学士、硕士等正规学历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三千余人。” 而某所福建高校播音专业只是在校生人数就已经破了这个记录。不单如此,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在全国还有300所本专科院校,那样我们现在每年有多少人在学习播音与主持专业?
(二)播音主持一线反馈的信息
短短的6年的时间,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取的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我们庆祝播音主持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是否能跟上这个膨胀速度。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影响较大的主持人中有谁不是学播音的?”问题的提出即便看似不经意却也不难发现其狡黯的陷阱。对这个问题,反向回答会更容易: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占少数,非科班的居多。通过这个小故事不难看出,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大部分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播音主持队伍当中去,成为中流砥柱。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播音主持岗位工作的不到的10%,许多学生都表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有很少能直接在工作中用到,大部分都需要在工作了之后学。由此可以看出,播音主持专业尽管在整个的数量规模上有了长足发展,然而,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质量却令人堪忧。
(三)不同办学思路带来的不同结果
近年播音主持院校的数量可谓与日俱增,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多的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呢,笔者认为,更多的是因为其中的利益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台电视台作为最有效的传媒途径越来越为人认识,随着节目的日益增多,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也是与日俱增。这就为播音主持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大地一样,在有小麦的同时,也有野草。不同的办学思路决定了这块庄稼的收成。“广播学院”作为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的专门院校为国家的广播电视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无疑是中国播音主持教育界的泰斗;一些人文底蕴深厚,传媒意识强烈,兼容并蓄,势不可挡的重点综合类大学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从而丰富播音主持形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更有结合导表艺术优势,另辟综艺娱乐蹊径的知名艺术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他们的加入对于丰富播音主持形式,优化播音主持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庞大教学单位和学生数字的表面繁荣背后更多的吸引力是巨大物质利益。“适应考生需求这个‘市场’甚至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膨胀的祸患之一。” [F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