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强调客观真实是对新闻事实的尊重,是取得受众信任的基石。但是,"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任何通讯社都会有它自己的视角。张颂教授在《朗读美学》中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报道,就是把已见的事实经过选择、加工形成文本传播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融人了报道者的主观认识、思想倾向、审美理想。事实本身虽然没有改变,事实的意义却产生了明显的差别,有时,对同一事实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因此,我们从来都不隐瞒这一观点,而且一贯强调新闻传播的阶级性、倾向性、意识形态性,一贯强调媒介权力的喉舌功能、教化功能、监督功能。这同新闻的客观性并不矛盾,关键是用怎样的界观和方法论来面对现实、认识现实、揭示现实、报道现实。""新闻报道是各种媒介的权利,每一种媒介必定有每一种媒介的价值观体系,必然会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价值观体系作为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如果现今还有人在新闻播报中追求旗帜鲜明。到是那些控制分寸,外表做得尽量公正、客观的报道更来得老道,它能将自己的倾向掩藏在客观事实后面,利用"内在语"(文字语言未能或不便表露的语句本质和目的)控制语气,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人,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我们下面选取的例稿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将客观作为一种技巧,无论是记者的文字还是播音员的语气,其表面都尽量含而不露,让事实去说话,在事实的表述中去表明我们的倾向,实现宣传目的。另一种是将客观就作为一种态度,表明我们不偏不倚,不褒不贬,这常见于国际新闻。
例稿1:
[新闻中心记者石建华报道] 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刚刚闭幕,记者来到郑州市中州宾馆,看到这里小轿车一部接着一部,鱼贯而入。经打听,说是来参加全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会议的。
据会务人员介绍,省政府通知各地市有关贫困县参加会议的人员共246名,如果一个单位来一部车,算下来超不过50部。但是,到元月30日下午,光是向会议正式报到的人带来的小轿车就有84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进口车。车多宾馆内停放不下,一部分小轿车只好开到附近几家宾馆、招待所安歇。
穷得出名的贫困县--卢氏县共派6位同志参加,居然带了4部小轿车,天天叫喊财政吃紧的洛宁县也派6人开会,县经济开发办公室提出派一部面包车把开会的人送来,但是县长不同意。他独自坐一部全县最好的小轿车,风行数百里,直抵郑州,其他人也分乘两部小轿车尾随其后。
省直机关一位参加会议的同志对记者说:"现在正是年头岁尾。'朝拜','进贡'之风又起。这小轿车除为参加会议人'壮行'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用武之地'?"
历史上贫困出名的河南省,现在大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仍有一些老、边、山、灾地区没有脱贫,靠财政补贴的县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地区出现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办脱贫的工厂没钱,搞救灾没钱,办教育更没钱,但却有钱建办公大楼,盖高级招待所,买高级小轿车,请客送礼,有的贫困地区的领导还坐着高级轿车上省城、跑北京要扶贫款、要救济钱。
这条消息的内在语对语气的导向作用直接而突出,表达时不得含糊。比如导语部分内在语是"扶贫会上小车多发人深思",语气中便融进了几分思考,语句重心也落在了语句的后部"贫困地区……会议";倘若将它仅当作一般会议隆重召开的消息处理,语气中便无了那份思考而呈现出喜庆和隆重的色彩,语句重心也自然地挪至语句中部"小轿车……",主体部分的叙述在客观中融进很多不满和思考,虽没有直接去揭露去批评,但效果却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