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考试新闻播报中的细节表现
在播音主持考试——新闻播报中,如何让广播的新闻“亮”起来,揭示事件的真谛,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播音主持考试能否得到高分的关键。
在新闻播报中,要播报出说采访对象的特征、特质,往往通过自然的音响、人物的语言、现场情景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在具体考试中,细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表现。
一、用细腻的白描来表现细节,让广播新闻生动起来。白描是报纸、广播新闻中运用最多的表现细节的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细节表现手法。广播作为一种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一种“说”的艺术,因此白描细节一定要“说”得到位,“说”得精当,“说”得传神,给听众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增加新闻的美感和可听性。
在经典人物新闻作品中,传神的细节描写更是烘云托月,字字珠玑。如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女儿本色》,作者这样写全国公安系统特等英模任长霞的上任:“四月的登封,桃花谢了,山花遍野。公安局调来个女局长。众人一看,个儿不高,体不壮,黑妮儿一个。几百号人高马大的干警,顿时心里一怔,干警刘文治(出录音、刘)当时有人说公安局没人了,派个女局长。男的还不行呢,女的会中吗?(录音止)众目睽睽,任长霞浑然不觉。”这里不仅有任长霞外貌的描写、风格的描写,也有干警的心理描写。口语化,短句式,使稿件听起来活泼生动,引人入胜,而且描写紧扣“女儿本色”这个主题,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大有深意。
二、利用实况音响来传达细节,让广播新闻鲜活起来。音响是广播最鲜明的特征,好的音响尤其是能表现细节的音响,既能向听众传播新闻事实,又比文字更能传情达意,它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营造了一个富有现场感的情境,给听众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和艺术震撼力。
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巴勒斯坦送别阿拉法特》,就是用典型的音响细节反映新闻事实。作品一开始就引入了巴勒斯坦国歌,接下来,飞机声、呼号声、哭声、示威声、祷告声、挽歌声,表现细节的音响多达8处,一幅宏大的送葬场景展现在听众眼前,给听众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事实胜于雄辩,这些典型音响的运用,反映了巴勒斯坦人民对阿拉法特的爱戴,这与当时一些西方媒体渲染的现场混乱无序的不实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用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来凸显细节,让广播新闻厚重起来。采访对象的话语,往往包含着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节,通过这些话语来凸显新闻事件,常常更加真实自然,胜过许多陈词滥调;同时,好的人物的语言层层揭示新闻的主题,使新闻变得厚重,有嚼头,耐人回味。
比如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四个月没死人,村主任丢了官》,主人公河北省曲周县河南瞳镇朱口村村委会主任朱自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孙书记(乡党委书记)说没多有少哩,一万二没有就拿一万,一万不中拿八千。我说,别说八千了,八分我也没有,村里不死人,我上哪给你弄这个火化费呀?咋为这个我还得给你弄死两口子噢?我说的不好听,孙书记一家伙急了眼了,说河南瞳镇三四十个村都死人,就你们这人都吃了长寿药了,贵贱一个也不死?没钱儿,赶明儿了你给我写辞职报告。”这段话里有大量的细节:村主任和乡党委书记的交涉、乡党委书记的官僚和霸道、村主任丢官的原委,这些全部蕴涵在村主任的乡俗俚语中,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自然感人,又交代了新闻的重要事实。
可以说,广播新闻有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就可以使新闻变得生动、鲜活、厚重起来。那么,这些细节如何获得呢?
首先,要深入新闻现场,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在新闻发生的过程中,细节往往被大量纷杂的现象所掩盖,这需要记者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站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而且要有披沙拣金的韧劲、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独具慧眼的挑选。比如,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系列报道《不信春风唤不回》,写的是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解决器休村的问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后,记者前往采访。在器休村,记者住农家屋,睡农家炕,吃农家饭,交伙食费,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走访了近30家农户,与10多位干部倾心交谈,仅采访录音就用了20多盘。村民王东财老汉劝工作组组长马银录给上级汇报说“干不了,撤回去”这段幽默的对话,就是记者在高度紧张的创作状态下不经意间给录下来的:“器休这事你咬得下?咬不下。咱牙好。牙好也嚼不烂。嚼不烂的原因在哪儿?绊脚石多。有多少绊脚石?多地太太。咱一个一个搬。一个一个搬,你搬不完,我搬不完,咱俩搬,咱俩搬不完,咱这些人一起搬,总得搬,那你说不管,不管行不行?”这段话,原汁原味,亲切感人。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四个月没死人,村主任丢了官》,事情发生后,记者马上第一时间赶到村里采访,半天时间,记者采访了村干部、农民、县乡有关领导,返回后又打了几十次电话,几经周折,才采访到乡党委书记最精彩的那句话:“以前开会呀说死(定)这事儿了,谁交不上来钱,谁就别干。镇里也没办法儿,那县里给咱压着任务哩。”
其次,要善于观察,于无声处抓细节。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要求年轻记者学会写“视觉新闻”,就是要记者学会观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观察和思考中,记者要做到全面仔细,抓到别人抓不到的细节,体会别人体会不到的微言大义。
再次,要善于表达,用最精到的语言表达最精彩的内容。发现了好的细节,如果不善于描写,不善于运用音响,不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就不能将细节传神、到位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夫,洗练的文风,更要有对听众心理的了解,对广播特点的充分把握。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新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