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语生成与交际意图的表达
在理解当事人话语的基础上,主持人应该建构必要的话语,或引导当事人继续顺畅讲述,或调节当事人情绪与现场气氛,或调动观众的收视期待。主持人的话语生成,是整个节目话语建构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该过程的终结阶段。在这个阶段,主持人须将事件的核心信息和内蕴情感传递给观众。如果主持人的话语生成失败了,就无法在与当事人和观众交际这两个层面上形成最佳关联,当事人随后的表达可能受阻不畅,观众则无法解码,节目所想达到的认知效果就会打折扣。
根据关联理论,主持人在生成话语时,应该从他所面临的各种语境因素着手,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寻找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表达,以期最终能从众多的刺激信号中选择出一种能够最恰当地、最有效地表达自己交际意图的刺激信号来。
1.叙述与衔接
主持人与当事人的谈话,不同于日常性的言语交际,它所涉及到的听话人不仅包括当事人,还有大量潜在的观众。这就意味着,主持人的话语生成要充分关注到观众的认知语境,必须服从节目的情节和节奏安排,要制造结构性的悬念,让观众形成收视期待。而这种话语生成,又是站在电视观众角度进行的,并能够使双方达到“互明”,即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的事实和假设在心理上能做出共同的认知推断。
在《失忆新郎》里,李秀芳叙述她在爱人车祸入院保住性命后随即寻找肇事司机的经历,段落配以影像资料:
李秀芳(大意是):为了寻找逃逸的肇事司机追究责任,于寒冷的冬季在街头以广告图片形式寻查线索,许多市民深受感动,自发与她一起在街头呼吁。
主持人(面对镜头即虚拟观众):很多人与这个女子一起,希望她的生活开朗起来。那么,她的爱人会苏醒过来吗?
在李秀芳的叙述这个语境中,包含两个关联刺激信号:肇事司机能找到吗?爱人性命已保,但具体情况如何?主持人接下来该如何生成话语呢?从观众角度看,哪个关联最佳,即观众更希望了解哪个信息?此外,节目行文的情节安排又该如何进行?相较之下,爱人的情况应该是核心,主持人的话语应该与此构成最佳关联。但由上文语境看,“肇事司机能找到吗,她的爱人会完全康复吗”这样的话语更合适,主持人生成的“那么,她的爱人会苏醒过来吗”这句话语,衔接得就有些突兀。主持人注意到发挥叙述功能,但如果衔接到位,将更有利于推动“事件正在发生”。
2.调解与引导
在众多语境因素中,主持人必须考虑电视节目实现大众传播这样一个大语境,主持人要牢牢把握话语的发展方向,在生成话语时,要始终围绕谈话主题,这样才能生成合理的话语表达。
2007年9月21日播出的《十二岁少年替父征婚》,叙述到儿子一年来跑了好几个城市张贴征婚广告而父亲劝阻失效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我就不信天底下没有好女人。
父亲:你还顶牛,顶什么顶。
主持人:这一年来,有没有女人给你打过电话呢?
父亲:有倒是有。
父亲为儿子耽误功课而着急,为儿子替自己征婚而羞窘,儿子则牛脾气到底,父子两人在演播室出现言辞碰撞。这种碰撞多少带有日常生活交际的特点,顺其自然则会纠缠不清,观众并不很关注,构成不了有效关联。主持人及时生成的这句话,把话题转换引导到了事件主题上,也调解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综观《人间》栏目,许多事件都存在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演播室里不能任由其自然发展,主持人及时运用话语维持节目设定的语境,把当事人引向大众传播进行时这样一个话语秩序,是不可缺少的交际,而这种交际意图往往是需要明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