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语境口语生成机制
在动态语境中,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心理活动有两种形式:
一是组合形式,即顺着时间的先后,层级性的步步深入,一个要素接一个要素地组织词语、组织思维,形成表达模型,这就显示了言语思维符号的线条性t在动态语境中要始终把握这根语脉。
一是聚合形式,按空间的扩展,按横向联想的法则,即先确定词语,然后在这个词语的周围隐约地出现为数众多的、能引起联想的词语,而在语出于口的时候只选择其中一个,随即生成语言,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聚合。
言语生成的聚合形式可以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作出解释。在动态语境中,双方的或多方的交谈话语结构处于一个变量系统之中,话语结构复杂多变,它符合耗散结构所强调的事物生成的不可逆性、不平衡性和非线性。由于不同言语角色处于一个共在的系统中,而言语交往的途径和过程同时具有偶然性和决定性,这样就可以发现,话语生成的“混沌和无序”是“有序”的源泉,因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自组织散聚涨落达到有序”的。
从宏观的语境角度说,这个理论也启示我们,言语体系的生成与变化实质上是不断与社会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如果我们确认语用主体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自觉表达与接受的主体,那么充分发挥言语主体的智慧潜能,不仅可以体现言语本色、言语个性,而且也只有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言语生成的途径。
二、 即兴表达的语脉结构
阿拉伯有一句谚语:“舌头是心灵的翻译家。”这句话很风趣地揭示了想与说的关系:人们嘴上说的正是刚刚想的,而正在想的又是下面打算说的,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快速地将思维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能力。
当一个话题、一个表达意向出现,人们要在~个表达框架中作比较系统的表达时,语言思维往往是波动的、散乱的,具有多向性和模糊性的特征。为了使游移不定的思维点有规则地聚拢起来,使漠然跳跃的思维意向稳定下来,简言之,为了使紊乱的语言思维线索条理化,尽快形成一个切合话题、切合语境、切合表达主旨的框架纲要,这就是言语表达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但是,人的思维是一个很难直接窥探的“黑箱”,人的思维语符究竟在这个“黑箱”中是怎样凝聚、组合的,这似乎是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钱学森教授不同意“思维黑箱说”,他指出:“思维是有规律的,因为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一切客观现象及其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思维也不例外。”(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
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规律就是思路的规律,就是语脉的呈现规律。这个规律是怎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成品看思维的规律。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现实,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各种语言现象,剖解各种口头的、书面的语言材料,从这个思维的“物质现实”的存在“窥探”思路语脉的路径及其规律。
当代“发生认识论”创始者皮亚杰强调,应该把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从内容中剥离出来。这可能是比较抽象的表述,但是思维由具体而抽象正是人的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决定语言质量的也是话语的结构、思路、语脉。
由于语言不能同时体现几个事物,所以语脉永远是体现信息编码逻辑链条的基本规则,是表达与接受形成认同关系的重要前提。在特定的情况下.某种很含蓄的语言表达隐去了意义的表述,语脉呈多向延展的或然性态势,接受者往往要依靠意会去感受语意,这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脉呈现方式。随着思想的解放带来表达形态的解放,人们摆脱了框架性、喻证性思维的樊篱,说话时常常是既注意思路语脉循着“层次递升”的常规模式,又注意延伸到既超越常规又台乎情理的方向上来,这就是歧变求异的思路语脉。这样的语脉是创新思维的成果,往往能推演出新颖的见解。例如辐射式语脉 “以一趋多”的发散性思维路径,它紧扣一个话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参照系出发去设想、发掘所触及话题的底蕴,是思路语脉广阔性的体现。
当然,虽然人脑储存着若干语脉图式,但任何语脉结构都是语境的产物。语脉结构服从节目现场主持人的意念纲要(或日语境纲要),这耐主持人以节目的主题意义和现实的需要构想话语段落,既可能是“意在言先”,也可能是“意在言时”,正如道•霍夫斯塔特在《GEB——一条永恒的金带》一文中所指出的:“人的大脑中潜在地存在着无限多的符号,也存在着无限多的引发这些符号的途径,但是外部环境则在选择哪一条途径时起重要作用。”
还必须指出,注意语脉歧变或语脉辐射求异,这并不意味着低级层次的语脉模式不重要,恰恰相反,语脉呈现的一般规律永远具有普遍的实践价值,它与高层次的反常歧变语脉模式相辅相成,是密切相关、互为作用的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