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速。一般用于感情与清洁变化起伏不大的场合,或用于平常的叙事、议论、说明、陈述等。
慢速。大多用于表示沉重、悲伤、忧郁、哀悼的心情,或用于叙述庄重的情景。
不论快速、中速、慢速,都有一个:“度”。比如,快速,也不能像放鞭炮似的,使人耳不暇接;慢速,也不能慢慢腾腾,半天一句,使人听起来十分吃力,等的不耐烦。一句话,就是快慢要得体。
朗诵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是取决于内容和情节。从结构上来说,朗诵中一般既有快速,又有中速、慢速,有张有弛,起伏跌宕;从内容和情节来看,陈诉速度慢于抒情速度,抒情速度慢于议论速度;情调低沉的叙述、人物对话应该慢些;急切的呼吁、愤怒的谴责、热烈的争辩、激昂的陈述、紧张的场景描述应该快些。内容和情节本身的客观要求,是决定表达速度的最主要依据。
二是取决于表达者的年龄。显然,朗诵同样的内容,少年儿童快于年青人,青年人快于中年人,中年人快于老年人。
三是取决于听众的年龄和接受能力。一般来说,对于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或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听众,或听众普遍对某些内容感兴趣,不少人都想将其记录下来的时候,应该把表达的速度放慢些。
快于慢都是相对的。无论是快还是慢,都须以表述得清晰明了,听众听的真切明白为基本出发点,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间。
4:变换节奏的技巧。
节奏与速度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等同的。节奏不单是一个速度
问题。节奏是一种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协调的变化进程。
在朗诵过程中,节奏
包括哪些要素呢?大体有以下这些:结构的疏与密,内容的详与略,情节的起与伏,情感的激与缓,声调的抑与扬,阴凉的大与小,态势的动与静,速度的快与慢,语流的行与止,过程的长与短等等。这些要素的综合运用,便会形成节奏,形成有声语言的乐章,激荡听众的情感,启迪听众的思维,引发听众的共鸣,
鼓舞听众,感召听众。
这些要素有的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着重
介绍一下语流的行止技巧,亦即通常所说的朗诵中的停顿与连续的技巧。
最基本的行止知识,是标点知识。根据标点符号、段落等区分停顿间隙的长与短。但语流的行止,远不止这些。停顿,既可以用来换气,又可以用来表示意义的区分、转折、呼应,还可以传达引起听众注意的信息,相反,当表述某种连贯是情节、景况,或当表达者感情奔放,如行云流水,不可遏制之时,则需要一气呵成,需要语句的连续不断,以下着重介绍一下有停顿的知识。
停顿,就是指句子当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常见,常用的停顿有以下几种:
(1):换气停顿。
前面已经讲到,人的正常呼吸大约是4?5秒钟一次,由于换气的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必然要有停顿,这种停顿即换气停顿。特别是有些长句,中间没有也不应有标点符号,而一口气却无法说完,必须酌情进行换气停顿。比如这样的长句:
“饮水思源,我们怎能不万分感激||和无限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呢!”
“我祝愿全国的青少年||从小立志献身于||雄伟的共产主义事业,……”
标有“||”符号的地方是指需要换气停顿的地方。事实上,这里的停顿,还不仅是为了换气,而且是为了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倘若将上述的两个长句不停顿的勉强一口气念完,即难做到清晰,又不可能有多大表现力,平淡的很,勉强的很。
换气停顿要恰当,必须服从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尽管换气停顿的具体方法个人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随心所欲,想在哪里停顿就在哪里停顿。比如:上例第一句如果按下述方法换气停顿,变成:“饮水||思源,我们怎能||不万分感激和无限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呢!”那就不能恰当的表达思想感情了,甚至会引人发笑,显得有些滑稽了。
并且,有些句子如果在不同的地方停顿,意义不同,甚至会完全相反。如:“他望着我笑了起来”,若在“我”后面停顿,是指他笑了起来;若在“望着”后面停顿,是指我笑了起来。
(2):语法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