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当属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个特殊的岗位并没有赋予播音员主持人个人以高高在上的特权。要想成为真正受受众欢迎的播音员主持人,则要有较强的平民意识,应时刻关注和听取来自普通受众的声音。
笔者曾闻听一些基层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的故事,他们在"自己的地盘"里大都算得上小有名气,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当地时尚的代言人,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但我们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在广播电视充分利用开路、闭路、卫星、数字等高技术信号传输的今天,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大行其道的现实和受众眼前几十上百个频道并存的现状,不能不使我们节目和媒体的代言人--播音员主持人产生必要的紧迫感。因为受众不会因为你是基层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而原谅你同样"基层"的水平。可以说,无论你是基层还是央视,遥控器面前,人人平等。
中央电视台在90年代初期就曾以电视主持人为切入点,提出"打造个性化主持人"的目标,由此在中国出现了如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等极富魅力和品牌效应的主持人。他们不断地强调和追求各种符号的个性化,就是像《焦点访谈》这样严肃性栏目,也要讲究诸如:人的表情要丰富,言语要注重人文气息,形态语言要有美学性质等,并将这些运作透明化。前几年视央还进行了一次"对主持人'吹毛求疵'"的受众调查,受众对主持人的细节问题也作出了积极的反映。诸如说水均益动不动将脖子前伸,拉出一幅专家气势;说敬一丹动不动说她女儿怎么样;说白岩松什么什么等等(2)。
这些不但充分反映着受众地位的提高,更说明明智的媒体决策者和聪明的代表媒体形象的播音员主持人已经知道要降低姿态,躬身听取来自最广大受众的声音,而不是盲目的高高在上沾沾自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品质,实现更大效益。
作为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的一名普通从业者,和许多人一样,笔者以往读到的大多是关于如何训练嘴上功夫和关于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质方面的专业论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深切地体会到拥有优秀的"耳识"对于我们这个行业中人来讲,与有着优秀的外型、头脑和嗓音一样,同样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和意义。
在此希望,我们每一个同行都能通过努力,在广播电视这个特殊的领域,掌握"听音辩器"的绝技,"听"得更清、"说"得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