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立意新颖
观点是演讲的灵魂和生命,演讲的思想价值、社会文化内涵、审美品位等都蕴涵于观点之中。命题演讲应有正确鲜明的观点,要言之有理。“正确”要求考生所阐述的观点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上,思想观点要符合客观真理,抑恶扬善。“鲜明”要求考生演讲中所表明的态度要明朗,立场要坚定,不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例如:
演讲《让新闻与虚假绝缘》这样说道:“诚然,现在新闻媒体竞争激烈,各大小媒体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争抢新闻资源,但为了经济利益,为了‘抓住受众眼球’,就能置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炮制出耸人听闻的‘独家新闻’吗?作为同行,我深深地理解你们的辛苦,‘当读者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报纸上;当读者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有些同行抱怨,没办法啊,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可这些就能成为我们捕风捉影、胡编滥造、无中生有的借口吗……”
演讲者首先对造假新闻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将自己的观点寓于几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态度:不管竞争多激烈、工作压力多大,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其观点正确鲜明。
《为了悲剧不再重演》:“高考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它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却不允许学生有独立的思想,这岂不是在扼杀人性么?有些考生十年寒窗苦读,到头来因发挥不好名落孙山;而有的考生却临时抱佛脚,超常发挥便‘咸鱼翻身’,这不是搞机会主义么?高考给考生排名,让‘重点大学’优先取,其他大学等而下之,这种把学校、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招生制度跟现代社倡导的教育公平不是相去甚远么?”
讲者的这番话有失偏颇,他所罗列的高考弊端吊然犯了“以偏概全、混淆视听、误导受众”的错误,以致出现“高考一日不取消,中国的教育就一日不得振兴”的全盘否定高考的偏激观点。演讲者如果能以辨证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就能使演讲闪烁理性的光芒。事实上,一种制度之所以存在并且长期发展,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事实证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考制度越来越科、合理、人性化,但也有其弊端。演讲者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真知灼见,提高演讲社会效应。
因此,观点正确是命题演讲价值的体现。当然,同样是正确的观点,其中有些是众所周知、普遍接受认可的,这些观点阐述多了,会使听众兴味索然。在命题演讲考试中,如果考生能反常立意,摆脱常规思维的禁锢,就能让演讲新意盎、震撼人心。例如:有位青年学者的演讲《退一步海阔天空吗?》一反传统说,提出自己的新观点:“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一开讲,他便指出老祖宗的话有不周之处:你退一步,难保别人不会将你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接着,他引证一个典型材料以契合演讲主题:慈禧太后退一步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果呢?不但没有海阔天空,还招致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的狂潮。那么,以史为鉴,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退一步”同样有害,这样的演讲案例不胜枚举,如“三十六计,走为下计”、 “好马偏吃回头草”、 “酒香还怕巷子深”、“人多未必力量大”……总之,创新的观点符合受众求新;求奇、求深的心理,只要考生善于挖掘、勤于思索,演讲就能进发神奇迷人的艺术魅力。
(二)言之有序--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命题演讲要讲究逻辑性,演讲者必须合理安排演讲内容,做到言之有序、条理清晰,这样受众才能对演讲内容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而在考试过程中,有考生选取的观点是正确的,每一部分的论述也有理有据,但从整体上来看显得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这是因为他们或缺乏整体规划,或试图用形式的复杂多变增加说服的力度,体现演讲的深度,其实,考试中由于准备时间不多,客观上又要求脱稿论述,为了缓解考试紧张情绪、避免失误,结构的设计不能太复杂,最好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和把握,同时也给人以明朗感。否则就容易导致思维混乱、逻辑不清、结构零散。特别是演讲的主体部分,需要考生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命题演讲主体部分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