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芳,女儿杜晓姣,去年四月调考509分,高考以557分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杨翠芳的考前经验是:在孩子面前,不把高考当做生死攸关的大事,以平常心去对待。去年高考前,她对女儿说得最多的是:“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高考只是对于你高中学习的一次检验,只要你真正努力了,不管结果怎样,爸妈都不会怪你,你自己也不应该觉得有什么遗憾。”杨翠芳称,高考临近,自己在女儿面前扮演的角色,不是“教育者”和“引导者”,更多的是“倾听者”和“交流者”。因丈夫常年在外地,陪伴女儿的工作自然落在了杨翠芳身上。对于女儿的学习,她一向采取“放羊吃草”的方式,让女儿自由支配。考前最后一段时间,她不会刻意针对高考找女儿谈心,也不会总在女儿身边反复强调“要高考了”这个话题。正因她如此“健忘”,女儿更愿意让她了解自己的生活。有时女儿讲自己复习方面的状况,有时也偶尔抱怨一下压力比较大。这时,她都会放下手边的事,安静地听女儿讲每一句话。她说,虽然很多时候并不能帮女儿解决什么,但有时候,倾听也能够帮孩子分忧,一两句鼓励的话也能增加孩子的信心,让孩子能更轻松地复习。此外,杨翠芳会留意跟高考有关的信息,她总会把自认为重要的信息或经验跟女儿交流、探讨,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使女儿成长。女儿高考时,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丈夫千里迢迢赶回来,陪伴女儿共同经历这个重要时刻。杨翠芳跟丈夫商量好,两人“分工合作”,丈夫负责送考,而自己负责安排饮食,做好后勤,保证女儿安稳度过这两天。
你不轻松,也要装轻松
家长要当好考前“演员”
陈红,女儿陶诚,高三历次模拟考一直在二本二左右徘徊,高考却以552分考上华中师范大学。
陈红回忆去年陪伴女儿高考时,仍很兴奋。“我和她爸爸都请了假,我们努力让家里的气氛乐呵呵的。”陈红说,实际上,这只是陶诚看到的表象。高考那几天,家里的实际状况是如临大敌,陈红和老公都紧张得不得了,甚至都曾失眠。但在孩子面前,还是表现得很随意,无论有多紧张也不能给孩子看到。陈红说,那时感觉一向独立的女儿反而更依赖自己,复习累了就会往她身边靠。这时,陈红会告诉孩子,其实妈妈对她要求不高,只要能正常发挥,考个二本院校就可以了。同时她也暗示孩子:“要是能考个一本院校,妈妈会高兴得晕过去的。”高考那天,在孩子乘坐校车出发去考场后,陈红不放心还是偷偷跟到了考场。第一场考下来,陶诚出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妈妈,她说她知道妈妈一定会来的。回到家后,陶爸爸亲自下厨做的饭菜也端到了桌上。陈红说,这时候孩子感觉很高兴。“高考这两天一定要把家里的气氛调节好,要让孩子有个好心情应考,千万不要把家里的氛围搞得太紧张。”第一天考完后,在陶诚复习一段时间后,一家人到湖边散步。陶诚说,平时爸妈都很忙,很少会像这样散步,她说那天晚上她很高兴,考试的烦恼全被抛到了脑后。
你目标低,孩子压力小
家长最好目标定小点,学习说少点
胡友珍,儿子李康去年四月调考未达二本线,高考考入中南民族大学。
说起儿子的高考成绩,胡友珍至今仍感意外。“也许低要求更能让孩子高考发挥超水平。”回忆起自己去年的助考经验,她这样说道。胡友珍说,儿子当时成绩并不算顶尖,几次调考都在二本线附近徘徊。为此,她非常现实地将儿子的高考目标定位为二本院校,并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儿子。胡友珍说,此前儿子已获江汉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只要考上二本线,就读该校没问题。此外,儿子成绩虽不拔尖,但从调考来看,考上二本线问题不大。“给儿子定一个肯定能达到的目标,也是想让他宽心。”胡友珍回忆,因为自己的目标很轻松,儿子在最后阶段压力也不算太大,学习自觉性也很高。她只是在旁边注意收集和考试有关的信息和经验。每天上班时,她都会买上几份刊登有高考经验的报纸,然后将其中对儿子有借鉴作用的内容在吃饭的时候讲给孩子听,“讲多少看儿子的情绪。”她说,如果儿子情绪好,她会多介绍一点,否则会立即打住。胡友珍说,每天在家无论儿子学习时间长短,她绝不会干涉。每逢周末,儿子和同学去打球,自己也会放行。“最后阶段的学习安排最好让孩子自己安排。”胡友珍认为,高考的重要性被强调得太多,高三孩子也到了懂事年龄,因此他们绝不会对学习马虎懈怠,而孩子的实际情况也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他们的学习和休息安排肯定是最适合的,家长也没必要多做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