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幽默诙谐的禀性、真诚善良的态度、机智灵活的控场能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他的幽默随口就来,举重若轻、不露声色地引导谈话的方向、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化解尴尬和紧张。他努力淡化自己,让观众看到一个朴实平易、没有距离感的主持人,他甚至要求编辑把自己的“结巴”和“尴尬”保留在播出带中。
一、用幽默话“幽默”
幽默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是生活中一剂非常重要的调味剂,是
交流中一剂很好的润滑剂。萧伯纳曾高度评价幽默的作用,他说:“没有幽默感的
语言是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像的。”幽默是人人都会用到的
交流工具,对
节目主持人来说,幽默更是不可或缺的,幽默可以帮助他们调动观众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巧妙地为自己解围等。在
节目主持人中,名嘴崔永元的幽默是有目共睹的,更是大家津津乐道和备加喜欢的。他的幽默体现的是一种机智,一种不露痕迹的挥洒自如。
某年春节期间,中央
电视台
新闻评论部的“名嘴”、“名记”们自导自演自看搞了一场小型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大家推荐崔永元等人
表演一个
小品,小崔也不含糊,扮作“新娘”粉墨登场。担当“新郎”一角的是新闻评论部主任。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新娘”手里比别的新娘多了一个小宝宝。于是,主持人白岩松就在大家的授意下前去采访“新娘”崔永元:“请问新娘为什么带个孩子?生孩子的感觉怎么样?“新娘”崔永元假装不解地反问白岩松:“难道你不知道吗?”白岩松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新娘”崔永元又问:“你真的不知道吗?”白岩松再次肯定地回答:“不知道。”这时,“新娘”崔永元一脸坏笑地说破了谜底:“生孩子的感觉是——痛并快乐着!”台下观众顿时哈哈大笑,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痛并快乐着”正是白岩松新出版的一本书的名字。
很多人都想知道崔永元幽默的奥秘,中央电视台应观众要求对崔永元进行了“焦点
访谈”,而崔永元也就“幽默”
问题对记者来了个“实话实说”。
记者(以下简称“记”):崔老师,你的幽默是天生的吗?
崔永元(以下简称“崔”):我身上唯有这件事说不清楚,我也不知道幽默是哪儿来的,可能有一些后天的因素吧。童年和少年时期,没有对自己做过详细的记录,所以不知道那时候是个什么性格,这事说不清楚。
面对记者的直接发问,崔永元机警地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用“说不清楚”、“可能”、“不知道”等词,在不否定先天因素的前提下,巧妙地暗示了“后天”的作用。
记:你父母也很幽默吗?
崔:不幽默,我父母一点也不幽默,基本上不开玩笑。
记:这就奇怪了。人们不是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吗”?
崔:是非常奇怪。我的父母虽然不幽默,但是他们为人很善良,有时候愿意约束自己而让别人满意。从小我就能感受到这一点,对我影响特别大。直到现在,我的哥哥、姐姐基本上都还是这样一种状态。可能是我内心受着这样一种力量的驱使,觉得大家活得都不容易,都很沉重,都希望快乐,所以我要奉献一些快乐。正是内心有这种感觉驱动着,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就可能是一副乐天的
形象,从而具有了能够感染别人的幽默习惯。
记者的问题还是想从“天生”上做文章,等于给崔永元设下了埋伏,但他的回答十分机智,他首先肯定父母一点也不幽默,然后话锋一转,大谈父母对自己的影响:父母的善良影响了自己,因为有了善良的驱动,所以便“具有了一种能够感染别人的幽默习惯”。他在用巧妙的语言
艺术告诉大家:幽默需要善良,善良的人才会养成幽默的习惯。
记:你认为你幽默的特点是什么?
崔:其实,好的幽默是善解人意的。有的幽默没有了分寸,就会拿别人开心。拿别人开心可能也会赢得笑声,但是会对被幽默的人造成伤害,甚至是极大的伤害。所以如果想要幽默,首先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记:自我牺牲的精神指的是什么?
崔:对,就是说拿自己开涮,端出自己的缺陷或者缺点,让大家觉得可笑、滑稽。
面对记者的直接逼问,崔永元巧妙地闪躲,大谈美好的幽默。虽然看似没有说自己,但一听便知,只有善解人意才能做到这一点。联系上面,观众就会明白,崔永元自己不但具有善良的本性,而且具有谦虚的美德。
记:拿自己开涮,这样子好玩吗?
崔:过了其实也不好。比如我
研究了一段过去的相声,老的相声艺人在舞台上表演,不论什么灾难都移植到自己或者自己家人的头上,说很难听的话,他们把这叫“洒狗血”……自嘲要有分寸,嘲笑别人就更需要分寸了。
“过了其实也不好”既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体现了他的冷静,而使用相声中的“洒狗血”作比,揭示自嘲过头的害处,句句在理,令人口服心服。
记:你是如何在节目中把握这种分寸的呢?
崔:幽默看起来海阔天空,其实,它只是一条小径,过犹不及,过了别人会说你滑稽、搞笑、圆滑,甚至贫嘴。幽默没有了分寸,就成了粗俗、低下。掌握了这一点,我觉得后天培养特别重要,要有文化知识的积累,而这种文化知识的积累,会贯穿一种人文精神,让你知道什么叫尊重别人,它的分寸在哪儿。
记者的问话问得很实在,崔永元答得也精彩。他首先对“分寸”进行辩证思维,辩证之中强调了“过”的害处,然后再说自己的心得:后天注重文化积累。这样的回答与前面的答问相照应,印证了“可能有一些后天的因素”的自谦之词。
崔:要善于观察。我从1985年开始,当记者的时候,跑了十几年,几乎跑遍了全
中国,接触了很多平民百姓,他们很多人都有独特的待己、待人的方式,有些就很幽默。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它,或者你关注这样的一些事情,你就会很深地记在你的脑子里——1987年,我去延安,参观延安新华
广播电台的旧址,那是一座空窑洞,只有一个老汉在场。我们去的时候他也跟了过来,一听说是中央台的人,他就兴奋地说:“哦,中央又来人了!”然后把我们请到他家,坐在炕上自豪地说:“每次中央来人都是我接待的。”接着又拿出一堆名片让我看。我看了看,一个中央的也没有,全是中央广播
电台的。这些小情节有的人可能会忽略,但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这种幽默讲的时候大家可能会笑,但是又会感觉到一种苦涩、一缕沉重,因为它背负着的是一个人生的大背景,决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幽默,而是最高境界的幽默。而拿别人长相、衣装、服饰、发型开玩笑,如果是在别人可以承受,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有的可能算是个幽默,但是这种幽默不能算是上品,只能算是中品吧!
记者问这样的问题,旨在希望从崔永元那里得到除了文化积累之外的东西,崔永元直接谈到了他的真实体会。由此,我们也明白了什么是幽默,什么是最高境界的幽默,最高境界的幽默从哪儿来。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知道崔永元的幽默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源于生活,源于积累,源于思考,源于善良的本性。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崔永元的幽默既来自天生,更来自后天的培养和积累。对我们来说,要想很好地使用幽默这一工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对生活多些感悟。
幽默来源于生活。理解幽默和培养幽默感,要有对生活的悟性,这就需要对生活多些爱和观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人在观察、体味人生中萌生幽默感,又由它培养出活跃的想像力,将矛盾化为统一,最终将幽默从单纯的表现手法提高为艺术风格。
2、深厚的文化底蕴。
幽默必须有知识积累,有文化修养垫底。因为幽默的思维需要快速、奇异的联想。知识贫乏、眼界狭窄、单一的线性思维无法激活思维网络中饶有趣味的组合,也就是说无法产生幽默。
3、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幽默需要突破常规,变通地运用词语在时代
色彩、语体
色彩、
专业色彩等方面的差异,使语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比如:在《实话实说》的一期节目《我的左手》中,一位大妈为证明“用左手者聪明”的观点背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崔永元看准时机接过来说:“说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手不在左右,好使就行。”这个仿句是对名句的改造,切合当时的语境,使得人们开怀大笑。
二、邻居大妈儿子的平民化语言
在人们一贯的印象中,主持人的形象都是长相端端正正,说话字正腔圆的。但是,崔永元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这种印象。更加颠覆的是,他还以“嘴角的一抹坏笑”和“一口
北京话”这种方式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 对广大观众来说,他们自然喜欢以一种闲适轻松的心情与广播电视节目相对,这就要求主持人的语言必须简明易懂,有很强的可听性、可接受性;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简单朴实的话有时更能快捷而有效地把某种思想传达给受众。“社会心理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语言上和他们接近的人”,因为“降低参与者之间的差异”“有利于交谈,并可获得听者的社会认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观众越来越要求传播者有平和、平等、平易、平常的心态,而拒绝生硬的说教灌输,厌烦自作聪明的炫耀和装腔作势的煽情。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传播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氛围中,“平民化”的主持人,“平民化”的主持风格,理所当然地最为群众赞赏和青睐。而这其中,以“邻居大妈的儿子”自居的崔永元以其主持心态的“平民化”、相貌行为的“平民化”、谈话方式的“平民化”赢得了广大受众的信任和喜爱。
崔永元自己对这种平民特征的解释是:善良、真诚、与人沟通、与人为善、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作家刘震云如此评价他的平民化语言:“他可能在电视上改变了一种说话方式,这种改变引来了清风扑面。”
在2006年两会期间的《小崔会客》节目中,崔永元采访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周铁农,两个人一开始的对话如下:
崔永元:听说我要采访您,我所有的朋友都为我捏了一把汗。
周铁农:听说要接受你的采访,我所有的朋友也都为我捏了一把汗。
崔永元:您这样说好,您这样说我就特别放心了,首先咱们消除了彼此间的神秘,可能谈话就好进行了。
周铁农:我们经常看你去采访别的人,但是你很少看我接受别人的采访,所以要说神秘的话,我对你来说还稍微神秘一点,你对我来说已经不神秘了。
崔永元:现在我特别放松,我就想跟您聊家常,我就想问问您那个名字是谁起的?
周铁农:名字肯定是老人起的,或者是父亲,或者是母亲,但是我这个名字起得稍微有点特殊,是我外祖父给起的。
崔永元:有什么含义吗?
周铁农:含义嘛,当时我生在1938年,那个时候中国的传统思想就是重农轻商,就是以农为本,所以他可能是希望我将来能够和农业有点关系吧,做个农民。
周铁农:那个时候如果家里头没有点田,在农村没有个根的话,不管干什么都是觉得没有根基的。
聊家常式的开头,一下子就卸掉了两个人心里的紧张和负担,也使观众能够以平和、轻松的心态来面对这件事情。单从文字来看,我们看不出这是对一位高级官员的采访,倒像是两个初次见面的人之间的熟络交谈。
在采访时任湖北省副省长的刘友凡时,他们有这样的对话:
崔永元:刚才咱们在化妆室里是第一次见面,咱们两个都被化妆师给化了一下,现在咱们两个人都特别精神。
刘友凡:我感到很满意,形象这么简单地扫描了一下,感觉真是好多了。
崔永元:好多了,增色多了。刚才也看到了您不化妆的时候,说句心里话,没现在这么白。
刘友凡:没这么白。搞农业,一天到晚就是野外
作业,白不起来。
崔永元:那能不能这样说,凡是比较白的省长就是不下基层的?
刘友凡:不是这样,那是他的基因好。
崔永元:就是有的人怎么晒也不黑是吧?
刘友凡:也不黑。
崔永元:您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是什么年代的事情?
刘友凡:我是生在农村,老三届,上山下乡,当了三年农民,后来
工作之后,主要是跟农民接触。
崔永元:您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说说当时农村的穷,有多穷?
刘友凡:知识青年下乡,那个时候都是18岁、19岁,应该说年轻体棒,一天10个工分,到分配的时候,不到四毛钱,就是这样。
崔永元:不到四毛钱,那就是最多的了。
刘友凡:那就是最多的了,所以我当时想,“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这首词原来在
课堂上学的感觉和我们到田间的感觉不一样,农民真是艰辛。
崔永元:
包括最经常听的,比如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时候都能有特真切的感受。
刘友凡:你只有在田间劳动,和农民犁耙声响在一起的时候,你才有那种感觉。
崔永元: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了对农民的感情。
完全没有客套式的开场,很自然地从化妆开始,让嘉宾始料不及,也让观众始料不及,但这样的效果就是让大家都能彻底放松下来,就像闲聊天一样。当然,这样的开场白有着独到之处,因为前面肤色的黑白和后面下没下基层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在轻松中感受到了真实的沉重。
在采访时任青海省省长的宋秀岩时,他采取的开头是这样的:
崔永元:您好。见到您我特别高兴,我不知道您见到我是什么心情?
宋秀岩:终于见到真人了。
崔永元:但是我听说好像您不是特别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是不喜欢接受采访呢,还是烦我?
宋秀岩:其实挺喜欢你的,如果你要到青海去,我会非常高兴地和你聊天,你想聊多长时间就聊多长时间,但是我不想在这个场合和你聊天。
崔永元:这有什么不一样吗?我觉得是一样的。
宋秀岩:当然不一样了。在这个场合和你聊天总有一种好像要宣传自己的感觉,所以我不愿意,其实我非常想低调地做人,公开地做事。
崔永元:您在省里开这样会的时候,也是面带微笑吗?我知道女同志发起脾气来更吓人。
宋秀岩:这个我说自己好像有嫌疑。
崔永元:您会不会着急?
宋秀岩:其实也会着急,有的时候急得吃不下睡不香,但是我多数情况下,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高兴的,因为我觉得青海确实有很多困难,但是愁眉苦脸也得面对这些困难,如果说用一种非常放松的心理,用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去面对困难,我觉得可能更有益于困难的解决、克服。
崔永元:省长今天晚上您在这儿接受我们访问,是不是就像上了一天班那么累?
宋秀岩:不会,因为大家给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然后我从建议又联想到应该怎么样进一步去改进政府的工作,去完善发展思路,我觉得一点都不累,而且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崔永元:咱们现在下班了,您回到家里,能有时间做饭吗?
宋秀岩:民以食为天嘛,不做饭吃什么呀?
崔永元:您拿手的菜是什么?
宋秀岩:你如果说要问我有什么拿手菜,我欢迎你到青海去,我给你做两道你就知道了。
崔永元:我一定去,就因为这个拿手菜我也一定要去。
宋秀岩:现在保密。
这样的开头是有针对性的,虽然如同两个久慕对方大名的人见到对方真容的激动,但是轻松地聊日常生活,让对方感到轻松自在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虽然是省长,但是也和普通人一样,上班会累、会发火,回家还得自己做饭,还有拿手菜,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由以上的三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崔永元的平民化语言就是聊家常,在这种轻松的闲聊中将话题导入正题。这样的闲聊让人觉得亲切随和,尤为重要的是,闲聊可以保持沟通过程的有效性,同时,闲聊中的表情动作以及姿势都能传递一些心理信息给对方,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亲切与可信赖的人。当然,闲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技巧同样不可忽视。
1、巧妙地提问。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善于提问的人总能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趣。就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双方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2、准确地提问。提问时要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如果问题本身含糊不清,那么对方的答案也不知所云。你也就得不到你想要的资讯,而对方也会因为与你话不投机,而终止谈话。
3、寻找共同点。找出自己与对方在观念、阅历、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点,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4、
鼓励对方说。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并
鼓励他谈下去。比如可以把对方讲过的几处关键的词、句、观点再重复一遍给对方听,并询问是不是准确。当对方觉得你对他的话很感兴趣时,就会产生继续说下去的兴趣。
在闲聊中提问为什么很重要?因为你可以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还有一个原则绝不能忽视:即要想赢得对方的好感,一定要多听,多赞同。
跑题是人们交流中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必须要避免的问题。跑题了,就要把对方的思路及时拉回到主题上来,那就势必要打断对方的谈话。但是,生硬地打断显然会破坏谈话的气氛,也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导致谈话终止。因此,巧妙地打断对方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怎么才算是巧妙地打断呢?就是要做到不留痕迹地打断对方,就是既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偏离了主题,但又不让对方感到难堪,巧妙地让对方停下来。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是谈话方面的高手,面对众多的观众,他在打断嘉宾的谈话时做得非常艺术,丝毫不留痕迹,同时还能很好地让话题继续下去。如在《广告知多少》中,介绍嘉宾李盾时,问他广告多了还是少了?李盾一口气罗列了很多广告无处不在的例子,崔永元友好地打断了他说:“李先生的诉苦大会如果我要不及时打断,今天大家就要在这里久坐了。”李先生立刻明白了主持人的意图,以简短的话题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广告给我们带来的苦处太多了,恐怕再加上多长时间,也没办法说完。”
此外,崔永元还会用点拨法、将军法、转移法等来巧妙打断对方的滔滔不绝。如在《吸烟危害健康》节目中,邀请了中国人民
大学素有“国侃”之称的周孝正教授做嘉宾,崔永元问:“您吸烟吗?”一般人可能答“吸”或“不吸”就罢了,周却拉开了“侃”架:“不吸。吸烟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丧失个性……”崔永元看该打住了,灵机一动,便问:“您喝酒吗?”“我……”周有些愣了,若说吸烟是人云亦云,那喝酒是不是丧失个性?周只好嗫嚅地说:“以前……以前也不喝。”观众大笑,将军法妙不可言。
跑题还有一种情况是,谈话者出现了模糊,甚至不正确的认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及时打断对方了。这样的打断更需要艺术性,既不能采取正面批评的态度对对方进行纠正,也不能置若罔闻。看看崔永元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怎么做的。在一次节目中,一位女观众说:“下岗了,希望找个工资较高、工作不累,离家又近的单位。”崔永元故作理解地说:“噢,咱们让单位搬得离你家近点儿!”这位女工和大家一起笑起来了。
在《鸟与我们》中,有个关于养鸟的争论。嘉宾谭宗尧提出:“谁有能力谁养”,崔永元问:“我们怎样来考察他有没有能力?”嘉宾:“
考试呀!……”他的话音一落,崔永元一本正经地宣布:“待会儿讨论结束,大家不要马上走,我要对大家进行
考试,由谭先生出
试卷,考考你们谁有养鸟能力,谁没有养鸟能力。”(众人大笑)
针对此类情况,崔永元一般会采用“归谬法”,就是夸大言语的不合理性,来暗示观点中的谬误。
其实,要想做到巧妙地打断对方的谈话,还有很多需要
学习锻炼的地方。
首先,要学会倾听。只有用心听了,才能听清楚、听明白对方说了什么,说得对还是不对,是不是紧扣主题的。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其次,及时打断对方。及时打断对方可以不让对方“跑”得更远,但是,并不是说一发现对方跑题就马上不让对方继续说下去,而是应该找对点,找对让对方停止的点。一般来说,这个点应该是对方阐述的一个完整意思的终结点,否则对方说了半截,明显没有说完,你的打断会让对方很难堪的。
第三,不要直接否定对方。对方跑题了固然不妥,但是也不能因此就直接让对方闭嘴,更不能直接否定对方。最好是用含蓄的、暗示性的话来点醒、引导对方回到主题上来。
第四,不要生硬地打断。再好脾气、再有修养的人,在他谈兴正浓时,哪怕是已经跑题,你生硬地打断都会让对方不快,感觉不受尊重。
四、化解尴尬的机智妙语
“你怎么这么穿衣服?”“你的发型看起来怪怪的。”“你让开,别挡着我。”……此类的尴尬在公众场合,会让很多人感到难堪,自尊心受挫。遭遇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肯定会很窝火。发作,自己更折面子;置之不理,有失尊严;斤斤计较,有失风度;最好的办法还是巧妙地化解,不但不会有损身份,化解得好还能给自己加分。
崔永元的机智幽默人所共知,在化解尴尬方面也有着自己的高招:
事例一:
小伙子:崔哥,你的“实话实说”怎么没有过去好看了?
崔永元:不错,我也觉得没有过去好看,我们有责任,不过主要责任在你。
崔永元:小伙子,你结婚没?
小伙子:没有。
崔永元:我告诉你,结婚的感觉和恋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问题是很尖锐的,而且也确实是很多观众的一致反映。但是,节目的好看与否和观众的欣赏角度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崔永元先承认这一点,同时用一个“恋爱和结婚”的恰当比喻巧妙地将另一层意思表达了出来。比喻贴切,回答诙谐。
事例二:
崔永元:什么题目?
女青年:“IQ”与“EQ”哪个更重要?
崔永元:你说哪个更重要呢?
女青年:我也不知道,问你呀?
崔永元:好吧。我给你出条“妙计”:讲“IQ”与“EQ”的书,书市上都在卖,你进去问问营业员,哪个卖得快,卖得快的就重要。有了这个秘密武器,包你旗开得胜!
“IQ”与“EQ”哪个更重要,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所以回答哪个重要都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崔永元深知这一点,所以,他用现象说话:哪个卖得多哪个就重要。既回答了问题,又没有留下漏洞。
事例三:
大学生:都说你崔永元语言了得!会说方言吗?我会多种方言,你敢和我比比吗?
(大学生说了广东话,客家话和闽南语,崔说一句也听不懂。大学生非常得意。)
崔永元: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学校的,学校在什么地方,哪个班级,住哪个宿舍……
大学生:你问这么详细干什么?
崔永元:啊!没什么,我回北京以后,是想抽个时间向国家语委报告,在广州的某个学校,有一个不提倡讲
普通话的角落,方言很盛行,请他们来查查!
在这个事例中,大学生显然是抱着挑战的态度来的,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崔永元语言了得,是他的语言很机智幽默,表达很流畅,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不是会多少种语言。崔永元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回答,而是幽默地从提倡普通话的角度来“反驳”他,这样既回答了他的问题,同时还传达了一个信息——国家在大力提倡普通话,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做表率。
从崔永元身上,我们除了看到他为自己解围的机智幽默,更看到了他的睿智。因为,他的幽默不是单纯的搞笑、诙谐,而是同时传达另一种意思,体现的是一种智慧。这一点当然需要长期的积累。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尴尬的事情,可以借鉴崔永元的做法,机智、幽默、巧妙地化解。除此之外,有以下方法可供借鉴:
1.自我解嘲。自己有了过错,受到别人的嘲讽,反击只会激化矛盾,而自嘲则可以很好地化尴尬于无形。
有一次林肯乘马车上街,在街口被过路的
军队堵住了,林肯走下马车问一位老乡:“这是什么?”意思是想问这是哪个
部队的,老乡以为他不认识
军队,就训斥道:“联邦的军队呗,你真是他妈的大笨蛋。”面对如此窘境,林肯转身对身边的人说:“有人在我面前说老实话,真是一种福气,我的确是个他妈的大笨蛋。” 自我调侃式的自嘲不但没有使林肯在众人面前丢失面子,相反还向众人展现出他雍容大度的胸怀。
2.将错就错。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事,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尴尬,而牵强的解释更像是一种欲盖弥彰,这时候随机应变、将错就错、巧妙补救,则会出现新的生机。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时候,你会遇到蛮不讲理的人,他们会有意提出毫无道理的问题来刁难你,让你哭笑不得。不论你答与不答,都已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时候,要以幽默为武器予以还击,将尴尬不知不觉地转移给对方。
加拿大前外交官朗宁1893年出生于中国襄阳。1923年朗宁竞选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的血统”。朗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幽默地反击道:“你们是喝着牛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
这样的妙语幽默风趣,既是笑话又非笑话,有礼有节,让对方知道推断的错误。
4.转移视线。当遭遇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时,可以巧妙地抓住话题中的空隙转移视线,巧妙应答,走出困境。
一个实习导游生带着旅游团到古城扬州参观。当她向大家介绍扬州曾经有着辉煌文明的
历史的时候,有游客问:“有什么大
人物诞生在这座城市?”导游一下子愣住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众多游客都围了过来,也想了解一下。导游见状,机敏地说:“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啊。”旅游团的成员们顿时哈哈大笑。
导游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巧妙地偷梁换柱,运用了诞生的“歧义”,转移了话题:把“诞生了哪些名人”转移到“诞生的是什么”上。尽管导游的答案似是而非,但大家都清楚这只是个玩笑。
五、善于营造谈话气氛
谈话是一种思想感情、看法等的表达,但是,仅仅把谈话理解为“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是片面的。最好的谈话意味着信息的交换、兴趣的分享和思想的交流。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有的人一起交谈,会觉得谈得很尽兴;而和有的人一起交谈,总感觉很别扭,不能畅所欲言。造成这种不同感受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条是谈话气氛,它是谈话能否顺利展开的前提。崔永元的节目每每能够让嘉宾尽情所言,让观众大呼过瘾,都源于他高超的营造谈话气氛的能力。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和谐的谈话气氛呢?
1.表达方式多
口语化。
口语来自于生活常态,它自然、灵活、通俗、生动。而且,口语化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谈话空间。我们很讨厌别人打官腔,一旦对方这么跟你说话,你就知道再谈下去已经没有任何必要了。口语化营造的亲切氛围,让心的距离更近,让双方更愿意敞开心扉。崔永元的平民化语言,使得他好像在和嘉宾聊家常,这样的氛围解除了嘉宾的顾虑,放下了担心,最后甚至达到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地步。
2.交流方式的平等化。我们看到一些主持人和嘉宾交流,把自己放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对别人的谈话会进行判断,甚至强硬地、武断地下自以为是的结论。
“这些年,您一个人生活得太孤独了。”主持人的表情中带着一种职业的怜悯。“不,我一个人生活得很好,一点都没有感到孤独。”男嘉宾不以为然。主持人依然很执著:“鬼才相信呢。”如果面对这样的谈话对象,那我们很可能三句话后就会拂袖而去。
还有的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就像个
小学生,脑子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问,结果弄得对方烦不胜烦,最后很可能不欢而散。事实上,和别人交谈,所谓的交流方式的平等化,就是说要以“真诚”的态度,以“合作”的心态,发自内心、实在地和对方交流,这样,对方才会感到亲切和产生交流的愿望。
3.消除紧张。陌生人交谈,会因为彼此的不了解导致紧张,而紧张就会让表达变得不完整,甚至词不达意,所以,消除紧张,让双方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交谈,是必要的前提。
在《实话实说——谁来保护消费者》中,节目即将结束有一个片段——
崔永元:(对
音乐伴奏的
演员)关于制假、贩假,你有什么高招吗?(鼓手击鼓)他们的意思是如果发现有一家商家有贩假的情况,他们就把
乐队搬到他的门口,敲着锣告诉大家:“啊,这是卖假的地方”!(笑声)
这样的幽默是为了避免一个严肃话题的沉重的结尾,也让观众和嘉宾放松了神经,并不觉得谈论这样的话题会有所触犯、提防,从而紧张兮兮的。
4.调节气氛。老朋友见面自然熟络,但是和陌生人交谈,难免冷场,这个时候就要适时地调节一下气氛,使谈话不至于停顿。幽默是最好的缓解矛盾,冲淡尴尬,控制节奏,调节气氛的办法。
在《实话实说——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线》中,一位女嘉宾谈了发现丈夫的女学生经常在她不在家的时候登门拜访,并说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崔永元问:“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你想得不周到,一次很好的学术交流给搅黄了?”
用幽默的方式及时截住了女士的话,同时隐讳地指出了她的想法的偏激,更调节了因此导致的难堪的气氛。
5.适当地引导。有些人是善于谈话的,可以说得兴趣盎然、妙趣横生,使气氛愉快、热烈;而有的人是不善于交谈的,不仅很难将自己的意思表述完整,而且还很容易跑题。这样的情况,如果生硬地打断他,就会导致尴尬;强行让他回到主题上,也很容易挫伤对方的自尊心,而使谈话中断,最好的办法还是使用幽默,巧妙地、不着痕迹地引导对方始终围绕着主题说。
在《实话实说——我有一颗中国心》节目中,嘉宾陈老师谈了在国外教
留学生子女学中文的困难时,崔永元说:“在国外教孩子学中文的
教学,听着像希望工程,陈老师听着像山村女教师。”(人们善意地笑了)
这样的幽默引导,体现了赞赏的本意,也鼓励了对方,让对方可以顺着这样的话题继续表达下去。
总体上来讲,在交谈中要努力使谈话热烈,不要阻止思想的交流。同老朋友在一起这不成问题,我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但是和陌生人在一起,困难就产生了,我们不易找出他们的兴趣,可以试着用下面的方法来轻松愉快地同陌生人谈话。
1.尽量先从朋友、熟人那里了解一些陌生交谈对象的情况,以及他的职业和兴趣。
2.当走进陌生人家时,留心观察,找出能够帮你了解主人的线索,比如他家里挂什么画,存什么书等,如果您不喜欢他们的古董,就不要谈论它们,找出那些您赞赏和有兴趣的东西作为话题。
3.特别留意别人向你介绍陌生人时的信息。例如,当听到“李先生刚从欧洲回来”时,你可提一些关于欧洲的见闻,或者请他谈谈在那里的感受,或者仅仅表示有机会听到些那遥远地方的消息,感到非常高兴。这样,或许可以很快加深你对他的了解。
4.用谈自己的情况的方法来启发、激励对方谈他自己的情况。
5.可以问问他比较私人的但不太过分的问题,逐步深入来了解对方。一定要注意一些禁忌要避免。
6.陌生人讲的头几句话往往能提供给你关于他兴趣的线索,要特别注意。
7.想办法消除对方的紧张,你紧张,说不定对方比你更紧张,可以用一些轻松的话题开始。
8.留意对方的语气、表情、手势的变化,使自己的谈话随机应变。
9.对陌生人要避免可能引起争论和刺激性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