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流淌于民族的血脉。拯救诗人屈原的生命之举,两千年了,还在继续!人们当然知道屈原早已不在了,但作为具有丰富情感
色彩和文化内涵的节日仪式,竞渡裹粽
活动却留存了下来,并一直在向后人倾诉: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这样努力地在拯救生命;生命救助是全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因此,端午节成了一个关乎生命、崇拜生命的节日。
实际上,端午还有许多
其他相关的
人物和
故事,先后
包括越王勾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其中,在苏浙地区伍子胥的影响最为广泛,人们对他的纪念活动也与屈原的异曲同工。传说,伍子胥效忠于吴国,五月五日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江南民间端午节做"乌米饭",用一种植物叶子熬水做饭,色泽乌黑,投于江里,说是为了让伍子胥充饥,而不让别的水族认出这乌黑的是米饭。这与粽子为什么用芦叶包裹是一个意思。
端午节文化中所蕴含的屈原、伍子胥传说,特别是由此而来的投食竞渡等活动,表现了当灾难来临时生命救助的仪式化沿袭。这样万众一心、争分夺秒的生命救助精神,在此次四川汶川的抗震救灾中,又一次看到它在闪闪发光。
端午节还有一个别名叫"沐兰节".《大戴礼记》的"五月五日,蓄兰为沐",被认为是当时预防病疫的一种做法。《楚辞》中"浴兰汤兮沐芳华"句,亦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洗浴使人健康,何况是洗花卉、草药之浴,这早就是国人的一个共识。端午其他的节俗,如焚艾蒿、菖蒲薰屋、佩香袋、喝雄黄酒等,也都是为了避邪禳灾、驱浊扬清、保卫生命。
此外,端午还被认为"女儿节"."女儿节,女儿归,耍青去,送青回。毯场纷纷零杨柳,去看击鞠牵踞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这里面展示的则是生命的活泼。
生命是活泼的、珍贵的,也是脆弱的,又是顽强的。端午节表现了对生命的爱护,唱响了对生命的礼赞。在这一点上,经历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精神洗礼的我们,会体会得更为深刻。从今年开始,端午节正式被定为全国性的公共假日。在端午这个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族共同节日到来之际,我们更有必要把张扬和爱护生命意义的节日精神继承下去,让它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来。这
恰恰是对先人和生命的最好纪念。
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