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中,情感类
节目记者采写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问题: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控制采访的
内容与方向、保持客观、中性的立场以及做好“把关人”等。
1、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与人交往时,首先要“深深地听”,听出深埋在表面
语言下面心的呼唤。倾听不仅能使听者真正理解一个人,对倾诉者来说也有奇特效果,心理上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先是感觉终于被人理解,内心有种欣慰之感,进而使孤独感得到消除,紧张情绪得到缓解,还会产生某种感激之情,愿意谈出更多心里话,这样会为进一步采访打开良好开端,这对情感版记者来说尤为重要。
与
新闻版记者注重尖锐提问与深入调查相比,情感版记者更多的是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安静聆听,细致观察,耐心安慰,适当引导,最后给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以审视的目光注视对方,用批判的提问打断对方。只有在开放、自由、平等、轻松的氛围下,倾诉者才愿意向你诉说更多心事。
此外,在提问中应多提“什么”“如何”“为什么”等开放式问题,使倾诉者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
2、控制采访的内容与方向
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记者只需不动脑筋地听就可以完成采访,采访必须是在记者控制下进行。采访方向、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及采访时间,都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在采访时,可采用心理
咨询中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
技巧来处理:
(1)释义—征得倾诉者同意后,把倾诉者的话重复一下并做解释,解释完后,立即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会使倾诉者感到提问自然、合理。
(2)中断—在采访中暂时休止一下,当倾诉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可以请他抽支烟,或给他倒杯水,使他转移一下注意力,重新调整状态再继续,记者也可借机提问或转移话题。
(3)引导—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引导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比如,当你想了解倾诉者的社交关系,而她本人却喋喋不休地埋怨自己的丈夫时,你可以把夫妻关系引申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而后再对社会上一般的人事关系发下感叹,一方面表示同情,另一方面把她的思想引向更远的地方,随后再提出问题,使她沿着你的思路谈下去。
3、保持客观、中性的立场
在采访中,记者应始终坚持客观、理性的立场,用冷静的头脑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做到热情而不滥情。
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中立态度。在情感倾诉的采访中也是如此,记者对采访中涉及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对倾诉者的
故事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对其问题有正确的了解,从而保证立场客观。
刚做情感倾诉版记者的人往往会犯一个毛病:由于倾诉者以女性居多,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倾诉的又多是“悲惨世界”,记者在采访和
写作时,常常不由自主地被倾诉者的情绪所感染和打动,以至忘记了自己
职业的位置与立场,陷在倾诉者的故事里,把没有原则的同情与悲悯体现在行文中。这无论对记者采访还是
媒体导向来说,都很不恰当。
4、做好“把关人”,“有控制地讲故事”
在新闻采写编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把关人,记者是第一把关人。
对情感版记者来说,接触到的多是灰色情感、负面情绪的接收和堆积。一方面,记者要注意自己的心理调适;另一方面,要注意对读者的正面引导。媒体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担,不能只满足于讲一个新奇有趣的好故事。如果不加选择和思考地讲故事,而不把握引导的主动权,就会在客观上造成媒体主体功能的缺失,从而给读者形成反面暗示:媒体整日提供这样的灰色情感故事,是否表明这些问题情感已经成为当今主流?
在采访和写作中,记者要充当“过滤器”和“方向盘”的作用,主动过滤掉一些不良的信息,把握好积极的大方向,告诉读者“你” (不只是个体的“小你”,而且是代表你所在媒体的“大你”)对故事的看法,使读者在满足了阅读快感之后得到疏导、启发和思考,从而实现情感版的现实意义。在具体方法上,可以在叙事间隙穿插记者旁白,也可以在结尾附加记者手记。
总之,要有控制地讲故事,注重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