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人物访谈是一种互动,因为在访谈当中,始终存在着交换和共享,共同承担责任,共享感受、信仰、动机以及信息。在这个互动传播过程中,嘉宾接受采访,交流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节目主持人调控、把关,调动对方谈话的愿望和兴趣,双方共同构成节目的核心和灵魂,共同营造了一个信息和情感交织的“气场”。特别需要注意的,电视访谈节目这个“气场”非常宝贵,一旦被破坏,后期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因为嘉宾不是演员,即便是,那个当下的情绪、情感也是不能模拟和恢复到自然无痕的。为此,对于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来说,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是平等对话,互相倾听,真诚理解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以下几个环节似乎常常容易被忽略。
让嘉宾成为你熟悉的陌生人
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说: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当访谈嘉宾确定后,首先尽可能多地搜集与其有关的资料,尽快和嘉宾“熟悉”起来。目前,搜集资料的重要方法,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要特别注意信息来源——包括作者、主办机构以及新旧程度等,以保证信息的可信度。网络固然便捷,但也不能忽视书籍、报纸、杂志、网络、影像资料等,广泛地找,广泛地看,这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值得的。因为,只有掌握足够的丰富信息,才能产生多维的视角,去了解一个人,走近一个人。信息的梳理过程,就是熟悉和理解的体验。通过访谈前的资料准备,不但能带来最初的好奇和疑问,还能筛选和净化这些好奇和疑问,最终沉淀为思考。
笔者曾在一台大型环保晚会中访谈“淮河卫士”霍岱珊。为了准备这段8分钟的采访,我与编导搜集了大量关于霍岱珊的资料。其中有一条觉得特别能打动人。那就是他童年的玩伴,后来的倪村长,就是因为喝了家乡被污染的水得癌症死去的。霍岱珊跟倪村长的感情特别深,他也是遵照倪村长的遗愿,辞掉公职做环保的。访谈中,我提起这个话题,台上台下都很动情。但采访结束后,霍岱珊告诉我,其实他有六位亲人之死都与这条被严重污染的河有关,每一位都因癌症而亡,每一位都饱受磨难。我看着霍岱珊眼眶里的泪水,后悔不已,自己在搜集资料方面准备不足,让这位“淮河卫士”的苦难和勇敢未能被广大受众更深刻地体会。
通过事先准备,与嘉宾“熟悉”起来,一直是广大同行比较重视的方面。但对于电视访谈节目来说,还有另一方面,就是需要与嘉宾保持“陌生感”——在资料里熟悉你的嘉宾,但在生活里又要“陌生着”你的嘉宾,与嘉宾之间保持距离。崔永元做节目前要求不与嘉宾见面,道理很简单,因为他(她)觉得已经对你讲过,新鲜感少了,重复只能带来遗漏。笔者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前一天见了嘉宾,觉得他还是口才不错的人,但第二天下午采访时,他已经完全预知我的提问。他的讲述,激情不再,细节不再。陌生的另一层面含义,就是尽可能地倒空自己的经验,使自己成为一个“空杯子”。解释学家迦达默尔在他的《真理与方法》里有一段很经典的话:“必须从一开始就对文本的异己性保持敏感。但这种敏感既不涉及所谓的‘中立’,也不意味泯除自我;而是为自己先存之见与固有理解容让出一块空地。对自己偏见的觉察是件重要的事,因为这样,文本才能呈现出它所有的他性,以及它那相对于读者固有理解的真理。”解读文本如此,与人对话恐怕更是如此。
拟订一个高质量的访谈方案
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最终目的是向受众传播,而不是简单的对话双方信息情感交流。与一般新闻采访不同,对话过程是面向广大受众播出的,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增加每一次问答的信息量。那么,在节目准备过程中,就要求拟订一个高质量的采访方案,一般说来,采访方案的准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哪些是观众熟悉的人和故事;
2.确定什么是观众想进一步了解的;
3.盘点材料,整合信息。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确认;确认信息量是否丰富充足,是否需要补充;
4.节目组人员分头思考,然后对采访方案展开头脑风暴;
5.明确主题、进行访谈设计,确定叙述结构。比如是话题顺序、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并形成书面提纲。
在这个过程中,对信息价值的认可、取舍,对叙事结构的安排,是决定节目成败的关键。好的策划方案可能有若干个,但我们只能选择一个。但什么是好的为什么它就是好的我们为什么就选这个而放弃那个编导和主持人要开展头脑风暴,“风暴”的内容大致有:
内容:嘉宾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想要什么,这些是观众要关注的吗
目的:在求大同的基础上,确定哪个方案能将这三方结构成一个好看的电视节目。
方式:争论,辩论。
态度:聆听,理解,寻共感,有坚持。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我们请来了一位女专家,请她来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很红但现在却鲜为人知的一位女影星——张织云。有关张织云的史料不多,最初拟定的方案是通过从她的出身、出道、成名、婚姻悲剧这一线索,每个阶段用故事串起来。这是一种常规做法,没什么太大问题。但我担心张织云的名气不够大,可能比较难以引起观众注意。在进一步查找资料中,我发现张织云嫁过茶商唐季珊,而唐又是影星阮玲玉的前夫。另外,张织云和阮玲玉两人都是广东人,又都是养女,境遇都很凄惨。于是,我觉得可以将张织云、阮玲玉两条线交叉讲述,用广为人知的阮玲玉来带动大家注意陌生的张织云。同时,通过对张、阮两人人生故事的交叉对比,对她们的人生悲剧也有了新的解读。这样,节目的意味就不一样了。节目播出后,收视效果的确不错。
别放过看似与内容无关的细节
有些细节看似与访谈内容无关,但如果忽视了,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如果有效利用起来,则可能起到深化主题、感染受众的作用。笔者主持的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往事》节目,是口述历史类的。嘉宾年龄普遍较大,多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为此,编导见过嘉宾之后,我总要了解这样一些细节:嘉宾年龄多大健康情况如何这关系到访谈时间控制在多长合适;耳背吗耳背到什么程度这关系到访谈现场的座位是否要调整距离,以及我需要放大到怎样的声音,还要考虑到收音的效果问题;善于表达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因为面对一个善谈的人和内向的人,讲话比较有逻辑的人和比较感性的人,主持人发挥的引领作用是不一样的。还比如,嘉宾性格怎样对我们要涉及的访问内容有什么问题和建议吗等等。通过编导察言观色得来的这些“情报”,为主持人了解嘉宾、安排访谈现场提供了很大帮助。
有的时候一些细节上的考虑,还体现着节目组对嘉宾的尊重和一个节目的人文力量。比如采访外交官吴建民时,平常总是一身休闲打扮的男编导,特意穿上西装去宾馆接他。对注重外交礼节、也身着西装的吴建民而言,无疑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再如,女嘉宾对自己的形象总是很在意的,虽然来录像前都精心打扮过,但上了电视镜头未必完全合适。因此,我总是多备几件衣服,以及丝巾、耳环等配饰,以便需要的时候提供给嘉宾。这些微不足道的准备工作,不仅拉近了主持人与嘉宾的距离,有时还能起到增加嘉宾谈兴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