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夜晚黄金时段吸引了众人眼球,一些雷人语言如“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等,成为议论焦点。随着国家广电总局有关规定的出台,人们更加关注相亲类节目如何进行整治。
“相亲”本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词,进入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时代,“相亲”渐渐淡出人们视野。如今,电视媒体担负起月下老人的角色,张罗相亲事宜,也是对传统的一种认同。但显然,这种认同不是简单的回归。因为,相亲双方不像过去那样含蓄、矜持,而是直白、火辣。双方不是留连花前月下,而是亮相镁光灯前。更重要的是,电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配对,而是为了制作现代社会青年人的恋爱、婚姻标本,也就是说,以此反映现代青年人对友情、家庭、人性、时尚、创业、金钱、理想及不同阶层人物的认知与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这个月老更是担负了婚恋观、人生观的引导责任。
然而,一些相亲类节目不是引导,而是迎合,迎合低级趣味和错误价值观。于是,骂人成了坦率,张狂成了个性,无耻成了可爱;相亲男、相亲女粉墨登场,并有“托”在其中忸怩作态;一些游荡在网络与屏幕之间似曾相识的“达人”,堂皇发表“爱情宣言”……其它类似的节目中,往往也是低俗情景不断:婆媳间咬牙切齿互抖对方隐私,婆婆很气愤很冲动地透露曾偶然发现媳妇出轨;影视明星现场打情骂俏,并煞有介事澄清一些绯闻;医药广告声嘶力竭地喊叫“你还等待什么,赶快拨打某某电话”,意思是,你如不拨打这个电话求医,活该一身毛病。
节目完了,余音绕梁。一些人不再为自己曾有的庸俗想法惭愧,原来这可以理直气壮表白;一些人的偷窥欲得到一定的满足,眉飞色舞议论着屏幕人物的是是非非。生活太累了,需要轻松一下;审美太压抑了,不如无所顾忌地审丑;理想太远了,低俗才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就这样,相亲类节目不断抢占市场,在一些大城市,有的节目收看率超过4%。这对一家省级卫视的常态节目来说,比例显然相当高。
有人说,相亲类节目就是平民的盛宴,符合大众的生存状态和感受。按道理应当是,但其实并不是。因为,平民自有平民的乐子,不会眼睛只盯着钱,不会张口就损人。眼睛只盯着钱的,那是市侩。张口就损人的,那是无赖。
收视率是一些电视节目的孜孜追求,从这个角度讲,这些相亲类节目很成功。但这个时候,这些电视节目忘记了社会担当,忘记了引导责任。一味地迎合,媚态毕现,品格沦丧。一些片面追求收视率的人坦然认为,媚态就媚态,笑贫不笑娼。
相亲类节目是电视探索生活化的一种努力,毫无疑问值得肯定,但挖掘、表现并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才是应有之义,这需要有勇气,有担当,有坚守,需要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建设。媒体人更应成为社会的良知,不能从起码的道德底线上退却。(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