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我又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让人怀恋的日子。我本来是档案学专业的。到校报名的第一天,我看到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面向全校本科生招生的横幅,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于是,本就能说会道、并有一技之长的我便报名参加了考试,而播音专业的学费一年够我在原来的专业读上两年了。我是那样的幸运,结果被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录取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有些不适应。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特殊专业,对学生的声音条件、气质、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我的学弟学妹们有很多都是从小就经过专业辅导的艺术特长生,他们的专业素质要远比我扎实得多,所以我当时感到很大的压力。而且,这个专业的学习并非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和浪漫。忙碌的生活,每天枯燥地练习发音,让我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怀疑,在第一年结束时我甚至产生了想转学其他专业的念头。但我最终还是留了下来。记得第一学年放假离开学校的那天晚上,宿舍同学一起唱歌,我就躲在角落里一个劲地流泪,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还是舍不得这个专业。
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强是播音与艺术主持专业的一大特点。我们的专业课采用的是"大小课交叉"的教授方式。即基础理论和宏观训练仍沿用传统专业的"上大课",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录音室进行专项训练,逐人逐次录播,老师现场指导点评,以此确保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此外,我们的老师,有老牌专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也有从媒体一线直接聘用的名播音员、名主持人。他们或是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或是"名嘴"、"名主持人",他们具有业务上的直接经验。还有一些当红主持不定期地来校开展讲座、座谈等活动。播音指导、武汉电台新闻频道副总监张小陵,湖北电视台名主持田野等都给我们上过课。白岩松、敬一丹、窦文涛等着名主持人也来和我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仅仅强调技术方面的优异,会不会造成"朗读机器"或者"花瓶现象"的结果呢?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学习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不仅仅需要"练声",而且还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比如文学、历史等文化类课程,并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内涵与品位。武汉大学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新闻学专业更是全国着名,以此为背景,我们学院还注重了对学生的新闻传播素质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的熏陶。为把学生打造成为"采编播"合一的复合型传播人才,学校还给学生开设了涉及新闻采写编评和基础传播理论的相关课程。
读了两年播音与主持专业,如今我们也算是"准主持人"了,不但在学校里小有名气,还经常被邀请主持各种活动或晚会,还在学生会和校内的"踪点"剧社担任职务。我们平时总是显得那样忙碌,是校园中特别活跃的一群……在校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学生会都有我们活跃的身影,有的甚至积极参加省市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并在CCTV挑战主持人、HBTV主持人大赛中频频亮相。我有一个小本子,每次录完节目后我都会飞快地在本子上记录录完节目后的感受,"眼神不能游走","拿住话筒时身体不能随便晃动"……类似的总结我足足记录了几十页。记得我第一次参加公开演出做主持人时,一起主持的男生忘了报嘉宾名单,本来可以"救场"的我却因为紧张也说错了自己的串词。这件事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足足一个学期走路我都不敢抬头,生怕别人说"瞧,这就是那个忘词的女生啊!"
我们这个专业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是一个经常活动在广阔的天地间、一个活动在人民群众当中充满活力和无限生机的群体。我们都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活力的专业。有朋友问我,这个专业近几年那么热,而就业需求又有限,那么毕业后就业的压力是不是很大啊。我说,我选择是因为我喜欢,我现在只想抓紧时间多学点东西。我以为,一个优秀主持人的形成过程决不在一朝一夕之间,而是一个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始终相信并信奉着这些圣贤们不朽的"哲"言,它将激励着我一如既往的前行。今天,我正是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个精彩的舞台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挑战着自我,挑战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