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用精练、形象、富有节奏感刊和音乐性的语言,用比兴、夸张、拟人、反复等表现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感情,创造鲜明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来概括地反映现实生活。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诞生早,普及面广,成就也最高,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光是诗就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如王维的《观猎》,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格律严整,属于律诗(近体诗);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较宽,叫古风(古体诗)。换一个角度看,上述几首诗都是有作者的,是文人创作的诗。而《敕勒歌》、《木兰辞》都是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是民歌。有时诗人也按照民歌的体式写诗,如贺敬之的《回延安》。如果从内容的角度看,诗歌又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叙事诗一般取材于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杜甫的《石壕吏》、民歌《木兰辞》就是这样的叙事诗。抒情诗一般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如李白的《秋浦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等。我们从创作的角度分析,诗是抒情艺术,不是再现艺术。因而,无论是抒情、叙事、状物、喻理等都源于并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浓郁的主观色彩及鲜明的个性特色。诗歌不同于戏剧、小说,它不是靠内容和情节去外化作者的认识、感悟与体验,而主要是靠个体情感的直接抒发,有感而发、直 抒胸臆,构成了个体宣泄形态物。一首好诗不会是无病呻吟,它是诗人惑悟、情动最深的外化物,都注入了诗人创作的引动源及思 维、情感的运动流。因此,我们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目的,具体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把握好诗歌的写作特色与艺术风格,体现贴近的时代感和明确的目的性;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不能用固定腔调从头读到尾,要有变化、有起伏、有抑扬顿挫之感;要投入真情实感,以情感人。面对具体的作品,首先要进入作者的心灵,弄清诗人创作的冲动点,理清其创作的情源与情流,通过对围绕此诗有关的各种背景的了解,搞清楚诗中的所指,便可产生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再融入自己的认识与体验,就可对此诗产生一种接近感与喜爱之情。取得诗人的创作因子,又深植于自己的心灵,形成同构、共识,也就生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宣泄的激情。最终,通过自己真挚、准确和充满激情的表达便可进入听众的心灵,与其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