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首好的待歌都可视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要鉴赏它,朗诵它,就要从整体感受开始。而整体感受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吟诵。如果没有充分的吟诵作基础,单是“看诗”是很难体味曲待:幛,诗意、诗味来的,所以我们的古人不说读诗、看诗,而说吟诗、诵诗。众所周知,对于诗的理解往往要难于对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他体裁作品的理解。原因在于诗歌创作的特征(集括性、跳跃性和音乐性),来源于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诗歌是极富想象的艺 术,而想象具有感知、情感、理解三要素,《中国现代朦胧诗赏析》一书曾写道:“想象基于感知而又改造感知,移情使感知变形,理解化感知为象征。诗的形象思维和小说、戏剧不同,就在于诗人是循着想象的逻辑,而不是感知的逻辑来进行构思的。因此,诗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往往很不一样,唯其‘不一样’,它才有诗的特别味道。
除了诗歌创作中的“改造”、“变形”、“象征”之外,诗歌创作的精练性、跳跃性又会使诗人完整的思维分割成一个个凝结点,显现在文字上,呈单线型的逻辑思维与呈复合型的形象思维构成的诗的意象和情思注入在诗句中,但它们的序列并不清晰,充其量它们仅是一颗一颗未经穿起的珠玉,这条连接它们的线,便是诗人的思路。它往往并不直说,而是采用暗示的途径来表现。诗的形象思维“可以无视日常感觉的持续连贯性,以跳跃来‘撕裂’感觉。究其原因,诗不以传达感知为目的,而以抒发情思为使命。不拘泥于感觉,诗的构思也就比较跳脱空灵”。诗思不易掌握,诗义更难把握。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段,如象征、暗示、比喻,尤其是比喻的相关性与多义性往往使读者陷入迷宫。如若对诗人生平、创作心态及创作背景等诸方面有所了解,对作品有一个整体把握,无疑是获得了一把打开迷宫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