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读出节奏
诗的语言是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停顿、轻重和缓急上,平仄和押韵也有一定影响。
要注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三顿,第一顿时间较长。七言诗一般是四顿,第二顿时间较长。五言有二一二的,有二二一的,七言有二二二一的,有二二一二的,读时要注意区别。
例如:
五月天山雪,二二一
无花只有寒。二二一
笛中闻折柳,二一二
春色未曾看。二二一
晓战随金鼓,二一二
宵眠抱玉鞍。二一二
愿将腰下剑,二二一
直为斩楼兰。二一二
(李白《塞下曲》)
惯于长夜过春时,二二一二
挈妇将雏鬓有丝。二二一二
梦里依稀慈母泪,二二二一
城头变幻大王旗。二二二一
忍看朋辈成新鬼,二二一二
怒向刀丛觅小诗。二二一二
吟罢低眉无写处,二二一二
月光如水照缁衣。二二一二
(鲁迅《无题》)
一般来说,古诗特别是格律诗,这种音顿比较固定,我们不能破坏它,但也不能数着拍子一顿一顿地死读,那就太呆板了。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根据速度的变化和结构特点灵活处理。慢读时,音顿比较明显,快读时,音节之间衔接比较紧凑,音顿不明显。结构关系密切的,也要读得连贯些。例如陈毅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首诗的第一章前两句较慢,停顿明显(当然一二句也略有不同)。第三句加快,第一顿就不明显。第四句“旌旗十万”是一个整体,要连读,而“斩阎罗”三字则要一字一顿。第二章的第二句“此头”后面停顿较长,以下稍连,一顿反而大于二顿。第三句的“后死诸君”(定中结构)和第四句的“捷报飞来”(主谓)都是整体,要连读。第三章的“投身革命”与“血雨腥风”也有差异。第三句加快,“取义成仁”要连。第四句渐慢,“自由花”三字也是一字一顿。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和后两句音顿不同。“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定中)都是整体,作主语,要连贯。后两句是动宾结构,“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定中)是整体,要稍连,主要音顿在“窗含”、“门泊”之后,也就是说,二顿反而小于一顿。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二顿大于一顿,把“窗含”和“西岭”、“门泊”和“东吴”先组合,那就破坏了结构和意义,是绝对不行的。
词中也有不少七字句,有的音顿和诗是一样的,上四下三,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四海翻腾云水怒,九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有的不一样,读时要注意。例如辛弃疾的《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姬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这首词的第一句是上四下三,而第四句和最后一句,则是上三下四,要读成“被白发Ⅴ欺人奈何”,“人道是Ⅴ清光更多”。还有秦观的《鹊桥仙》也有这种情况: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上下阕的最后一句,都是上三下四格式。
还有的更特殊,如“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其中的第二句都是一六格式,要断成“但Ⅴ寒烟衰草凝绿”、“待Ⅴ浮花浪蕊都尽”。
新诗较散,句式长短不一。长句快点,停顿少点,短点;短句慢点,停顿多点,长点。这样,总体上依然是匀称的,具有整齐的美,但内部又有变化,具有参差美,就有了节奏感。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