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1996年以《实话实说》主持人崭露头角,大受欢迎。
2001年出版《不过如此》,成为畅销书。2003年7月,崔永元主持《小崔说事》。
2004年4月开播新栏目《电影传奇》,内容涉及150部老电影。崔永元在节目中既是主持人,又是主要演员,既讲故事又演故事。
千斤期盼与千金回报
采访崔永元处女作《不过如此》,地点选在了崇文门一家茶馆。同行的还有责编之一金丽红和我北京电视台的一位朋友。
平和中带点微笑,幽默中带点调侃,屏幕上的崔永元没有主持人的周正和洒脱,却有着“邻居大妈的儿子”普通。这是银幕下第二次见到“活”的小崔。约的两点,意外的是他准时到达。
第一次见小崔,是我受节目组之邀参加他的《实话实说——在北京打工的日子》节目。在央视东门等着被领进门,我和我带来的操着不同口音的四五位打工者,等了近一个小时。本期访谈的嘉宾基本上全是《北京晚报》 “我在北京打工”征文的获奖者。
1997年,晚报副刊部副主任高立林率先关注到当时城市里的特殊群体——打工族。于是倡议举办表现打工族群体生活的 “我在北京打工”征文。我作为本次征文的编辑,从保姆、护工、泥瓦匠、保安、北漂作家、画家、裁缝、菜贩等来京打工人员的一万多篇来稿中,编发80多篇见报,并主编了《我在北京打工》一书。那期间,我拆了太多太多的信封,仔细耐心修改了一篇篇有生活、没文采的稿件。部门同事谢星文、对门国际部的于斌也主动帮忙拆信封。而高主任则过几天就将拆开、别好信封地址的一摞摞稿件放到我的办公桌上。我笑称:我给打工者打工,同事们给我打工。征文活动受到打工者和北京市民的欢迎,也受到北京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表扬,特邀征文部分获奖者到市委参加座谈会。一些媒体纷纷报道盛况。
当时,《实话实说》栏目成立不久,他们的编导得知这一事件后找到我,希望提供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打工者。于是我便提供了几名有故事、口才佳的打工者当嘉宾。
第二次见小崔,就是为他的处女作《不过如此》。
一见面,就跟他说起那次“合作”。我说我对你们有意见。
小崔说:“我没给你机会请你说几句”?
我说:“不是不是,幸亏没让我说,我特晕镜头。我是说,你们节目最后连个鸣谢《北京晚报》的字幕都不舍得给我们打。已经好几次了,电视台老从我们这里挖素材,把我们平面媒体当你们的通讯员,趾高气扬地让我们提供某某作者和信息。”
明知小崔管不到这么具体、细节,但还是向他一股脑发泄出不满。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谈到了他第一次做节目时的尴尬;提到了谈话节目中的人文关怀;他谈了印象中自己对小人书的如醉如痴。谈到了严重神经衰弱给自己的困扰以及观众给他寄药的关怀。他谑称这本自传是38年长成的萝卜,一片一片削给读者看——他有勇气把这萝卜伤疤给大家看,比如:因为撒谎,受到母亲严厉惩罚;学生时代顽皮的恶作剧;在报社时的郁郁不得志等。他那活灵灵的讲述有着不疾不缓的自嘲,像极了我认识的部队营房长大的同龄的他和他们。明知整理录音无比麻烦,但常常被他的讲述笑得忍不住停笔,听他神聊。
《不过如此》为当红的崔永元又铺架展示文字才气的平台,为他火势加油。这其中,金丽红、黎波无疑是他的高人与贵人。为了说服小崔写书,让金、黎费尽口舌的是,崔永元担心自己的书伤害读者,他怕自己的功力承担不起观众的千斤企盼。当初,金丽红曾不下三十次地给他打电话、谈话。终于感化小崔,——“再不写就没法做人了”。重压之下的结果是,崔永元的书发行超过140万册,在承担起观众读者千斤期盼的同时,也入账了千金回报。
采访系列之一
有句外国谚语,叫做:“实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节省着用。”观众喜欢《实话实说》,把定期收看当做一种精神集资;观众爱屋及乌,厚爱主持人崔永元,干脆称他为“实话实说”。
崔永元伴随《实话实说》一同炸响。他凭借机智幽默,“巧取豪夺”地让他的嘉宾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敞开心扉。然而,主持人有本事让观众说实话和主持人有本事跟观众说实话却是两回事。在心底无私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漫漫5年才催生崔永元见贤思齐的“进步意识”,近日,崔永元将恭奉自己的第一本著作,给关注他、关心他的观众朋友交来一份主持《实话实说》节目的资质“合格证”。
38年的日子,崔永元一步一步走过来。与同龄人酷似的经历,让读者在搜索他的“人生乐章”时找不到那种起伏跌宕、激动人心的片段,然而,透过那极其朴实的不同时期的照片和从容道来的酸甜苦辣、生活细节,便油生一种亲切感:他像我们的同学、邻居和熟人,仿佛他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他的平凡、他的随意,让人自然而然地接纳他、亲近他,迫不及待地全方位地打量他,手不释卷地阅读他——他说过谎,他挨过妈妈的打,他让老师刻意修理过,他做过买卖……他人生中的种种体验,信手写来,引人入胜;观众忍俊不禁,欲罢不能。
问起崔永元写书的初衷,他坚持自己不在“名人出书”的行列。他谑称:名人的书出完了,该轮到我们老百姓了。 当初,责编为了说服小崔动笔,曾三十番、五十次地动员他,而做人严谨认真的崔永元,始终把著书立说当成一种十分神圣的事情。他坦言:担心自己的书伤害读者,他怕自己的功力承担不起观众们的千斤期盼。
去年底,崔永元终于开始动笔了。他说,刚开始时,总找不到感觉,于是与矫情做斗争成为他的头等大事。能把钟阿城、刘震云的练达、文采默认在心中当红模子受用,是因为他平日里对他们的作品格外钟情、烂熟于胸。
将自己“禁闭”在北国的天寒地冻中,是把自己锁定案头的上策。当第一篇“挂一漏万说朋友”在沈阳诞出之后,他自信心附体。于是,“领导”篇、“睡不着”篇接踵而至。接下来,崔永元“交代”了曾把小狗养在单位里,与领导逗闷子的恶作剧;再往后,读者又获悉了崔永元为了白天电视台台长不经意的一句问询,半夜里辗转反侧,想睡无法入睡的煎熬。于是,眼看着小崔痛苦不堪地一只一只地数着羊——采取“人工催眠”方法,读者却开心得自愿放弃睡眠,津津有味地消遣起小崔的苦大“愁”深来……
电视里,崔永元咄咄逼人地让别人掏心窝子,在自己的“实话集”里,却毫不掩饰个人的所作所为。他戏称:38年长成一个萝卜,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
切肤之痛,名人尤难承受。小崔却“刀工”上乘。自嘲起自己来一点儿不客气,不小气。大男人的意气风发,横扫一切自恋、自赏,于是,大家看到一个与荧屏前的“遭”人瞩目,“挨”人仰视的大腕相去甚远的血肉之躯。他反省自己的一举一动;他宽宥那个年代母亲打孩子的不得已;他……总之,台上台下,他怎么也找不到做名人的感觉——他“链接”的朋友都是读者不认识的一群普通人。字里行间却无不跳动着他一颗平常心。
著名作家刘震云欣赏崔永元这本书的独特结构。他说,虽然写的也是历历往事,但在往事之中,他又进行了独特的筛选,接着又在选择的部分找到了自己和世界的独特通道。
读者刚刚在看崔永元轻松随意地主持节目,马上,崔永元就从屏幕前脱身,瞬间回到他人生历程中的某一阶段,角色转换省时省力——不被结构所累,想链接到人生哪一程就直奔哪一程。方便惬意,惬意方便。 著名作家钟阿城看过样书后由衷惋惜:“小崔选错了行。”相信,这句话会伴随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变得著名起来。记者庆幸,多亏崔永元把这本书写出来了,避免了许多信息丢失,同时,也让今夏的读者多了一种自娱娱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