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浓妆艳抹的主考官们终于开始返璞归真了,应该为这种转变喝彩。毕竟实力才是永恒的,鲜美的外表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程鹏丽
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一来可以让考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真正需要准备的才艺上,不必太过于执着外在包装;二来可以更容易发掘真正的“西施”,外貌在这样的专业和职业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不过这终归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但我相信,事物终归是前进的向上的,制度只会越来越完善。——汪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养眼的脸就是讨喜,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千考万考,在人生的大考面前都只是毛毛雨,抓住一次机会,比同时被多所艺术院校录取来得更重要。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准备,首先就是尽可能地认识自己。与其当一个艺考路上的陪衬,不如做一个将来跨界艺术的普考生。艺术是一种兴趣,一种修为,一种享受,它不怕卸妆,更不怕淘汰。——夏阳
整个社会都给予艺人整个行业那么高的评价和地位,而且社会给予这个行业那么高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声望,况且这个行业本身就没有什么评价标准,或者说这个行业存在的依据就是大众审美,至于其他的反而是次要的了,所以艺人没道德,正常,艺人没文化,正常,艺人没常识,正常,艺人只要有两点就够了,一是外在形象,大众审美最看重这个了,二是炒作,大众审美最爱跟在娱乐杂志后面八卦了,所以说,艺考是考试还是考脸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什么问题。——龙在天
“高烧不退”的艺考热,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舆论的错误宣传报道所致。打开电视电脑,铺天盖地的都是那些大红大紫的娱乐明星,电视剧、电影、广告、演唱会……他们光鲜亮丽、活力四射、名利双收、受人追捧,这些无不充斥着与他们年龄相仿的80后、90后的眼球,在这个娱乐化、功利化的时代,一夜成名的机遇没准儿什么时候就降落在自己头上,让这些年轻的生命怎能不心动?但是成名与否有很多种因素,外表、才情、打拼、机遇、包装一样都不能少,中国艺校、艺校毕业生不可谓不多,但是真正能够一夜成名、博得金盆钵满的却并不多见,不少人为了成名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扭曲自己的人格,其背后的辛酸与无奈也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然而媒体和大众却对这些视而不见,等闲视之,艺考热也就理所当然了。但是光有外表,只能是昙花一现,实力才是成功的终极砝码。部分艺校要求考生素颜出镜,避免了妆容带来的干扰,能够让考官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考生才力、演技的展示上,也更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考生, 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吧!——朱玲
考脸是考试的一部分,这也本是人之常情。加之这些院校出来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丑角,所以不要偏见地认为学校只录取帅哥美女。至于艺考热的问题,那更是没办法,社会就是如此。不过聪明的家长和学生倒是应该理性认识到,这热度就跟种庄稼一样,今年大麦大卖,水稻贱卖,那么来年你是继续种大麦还是水稻呢。——笔笔的笔
梦想“一夜成名”是可以理解的,在心底里谁都或多或少地有过渴望工作轻松收入又高的舒适日子的梦想。适当的报考比例是正常的,三百六十行,行行要人干。但是,近年来逐渐升温的“艺考热”就属不正常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要发生质变。多年来的演艺圈,在改革开放的发展的过程中,也在逐步地商业化,部分庸俗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要求有相当的距离,这就要我们认真地思考。——栗彦卿
如果说艺考不考脸,可能有点理想化;就如同说艺术只是纯艺术,要艺术家淡泊名利一样。是否追求名利只是个人选择,艺术还是商业还是政治都是途径。风雅即便是附庸,也使得更多的人财物向其集中,也才有可能孕育出更丰富的果实。艺术说到底是少数人的,艺术家也是少数人,所以我们羡慕我们热爱。那么也热爱这个喧闹的追逐名利的文化圈吧,当所有低俗的招数被用光,总有人要拿出真金白银来才能愉悦我们。拭目以待即可。——西铭
最近曝光的韩国女星张紫妍的自杀遗书里就有提到在成为艺人之前都是培训生,培训生除了学习唱歌跳舞还有一项就是进行整容。或多或少都要进行微调的。而中国大制作《红楼梦》的演员也曾说,进入剧组进行培训之前,他们也都被安排去做过微调。艺考不考脸,那是选特性演员。毕竟,我们还是愿意看美丽的东西的。——潘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