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类大专院校招生热度逐年上升,成为引人注目的艺考热现象。今年也不例外,来自全国各地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的4371名考生历经三轮考试筛选,仅有118人脱颖而出参加体检,其中就包括备受关注的“谋女郎”周冬雨,而学院准备录取人数仅为30,成功比例高达145比1。
而中国传媒大学(微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尽管只招60人,但仍有6000多人报考,录取比例也是超过100比1。大部分热点专业的淘汰率大都超过99%。
面对近十年来持续不断的艺考热,各院校也在着力探索如何使得招生过程更加公正透明。与相比往年,今年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校的艺术招生要求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要求“初试、复试面试不准化妆”的细则。
招生学校希望借此可以让考生呈现“清新”本色,更能展示其外貌的朴实型、表演的原创性。统一要求不准化妆,不仅避免了五花八门的妆容效果可能产生的对面试考官的干扰,使得录取结果更加公平,同时也更能鼓励考生真实反映与展示自身专业条件,减少不当化妆对面试效果的影响。
但不管招生院校如何精细化和合理化招生方法,连年升温的艺考热,始终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一个社会现象。围绕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着名艺术院校刮起的“艺考”风暴,其淘汰率之高、录取率之低使得其竞争烈度堪比公务员考试。
即便面对如此高的淘汰率和惨烈的竞争,人们对艺考依然是趋之若鹜。有分析称,一方面是艺考生大幅增长,考生人数的攀升直接导致各校录取率降低。另一方面是大量考生缺乏专业训练,报考存在盲目现象,大多在初试中就被淘汰,大多数考生成了陪考。本该是精英模式培养的艺术高等教育,却成为千万人盲目追捧的香馍馍,其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和艺术教育现状,令人神深思。
参加两会的艺术家委员谈呼吁人们不该把“一夜成名”当作是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歌唱家廖昌永认为“艺考”火热一方面说明现在不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年轻人在职业道路上有了多元的选择。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需要兴趣和恒心,需要底蕴,“成名固然是每个学艺术的人的追求,但这不是一个终极目标”。
有评论者指出,只有当艺术跟生活密不可分,跟每一个人相关联的时候,才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艺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才会有出现艺术大师的希望。摆脱功利主义的纠缠,营造一种热爱艺术的社会风气,让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才是艺术教育的一条正途。在这样的情况下,盲目狂热的艺考热或许才能降温,回归艺术与生活的本位, “艺考”和艺术教育才能迎来它的理性时代。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很多人潜意识认为,考艺校就是凭借外表、凭借脸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为大众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不得不说,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那也一样会成功。现在的娱乐圈里,那些看似光鲜照人的明星们都是被后天包装,即使真的有天生丽质的那也是极少数,可是心灵不一样,并不是每个进入娱乐圈的人都可以一直保持着一种淡泊悠然的平静心。电视电影里,不仅仅只有帅哥和美女,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角色需要人去演绎,其实艺术不在乎于美丑,而是在乎于个人对艺术的那份激情。——于瑶瑶
在网上看化妆教程后,也就知道了什么叫做恐龙变天鹅。做演员,需要的良好形象不该是在厚厚粉底的遮瑕之下才能出现的。“艺考”本身是对考试的一个方面,但是毕竟需要“脸蛋”做基础。所以,考试和考脸一个都不能少。——杨文
我一向喜欢长相粗糙的男演员,比如黄渤、范伟。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一点,中国人对于电影的欣赏水平,没有想象得那么低。范伟演的《看车人的七月》,我身边很多人都看了,都说好;反而是粗制滥造的偶像片如《将爱》,被大家所鄙视。所以我觉得,中国这块土壤,与韩国、好莱坞不一样,不是肤浅的俊男靓女出来搔首弄姿就可以糊弄过去的。所以大家不要着急,这些涌进艺考大潮,没有自己的积淀和主见的人,将来注定是要被埋没的;而郭德纲、范伟、冯小刚这种靠着天份和个性走出来的人,会越来越多。因此,艺考这件事情,我觉得不必担心,他们爱化妆就化,不爱化就不化;未来我相信,真正的大腕不是从这里边出来的。再过个十几年,这个行业成熟了,大家自然就理性了。中国成不了好莱坞,我坚信这一点。——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