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概括主题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清静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和儿子对亲的百般怀念。
第三步:联系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
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
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1925年写的。这一时期
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凉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第四步:明确目的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在特别是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既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中传统的、纯真高尚的情感,还饱含着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仍激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第五步:找出重点
重点在第二部分(②③④⑤⑥),主要是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重点分别是:第一层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第二层写父亲送别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第三层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当然在开头和结尾单独成段的段落中也是有重点的,相比较而言,从
语言表达角度而来,需要着重表现的部分还是主要集中在第二部分。
第六步:确定基调
文中的确流露了"淡淡的哀愁",但是这种情绪要做具体的、
历史的分析。
文章的基调是父子情深,是惜别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情感,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逆境中镇定、宁静的深沉心情。
文中的另一种思想感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正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正是儿子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衬托了父亲的那种复杂心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相互依托、相互映衬的。
这种亲子之爱,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带有那时父亲特有的境遇所赋予的基调,还带有年老的父亲送子远行所特有的情绪。因此,这种感情,既有惨淡、哀伤的一面,又有关怀体贴的一面,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