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身体都是自己的乐器。它的共鸣腔体是胸腔、口腔和头腔。高中低音的发出,是胸腔、口腔、头腔共鸣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在京剧演唱中,特别重视口腔中鼻咽腔的作用,不管是头腔还是胸腔的运用,都不排斥鼻咽腔的参与。鼻咽腔共鸣的操作:是在提起软腭的同时,将硬腭的左右两侧向下压,以此使中间部分上拱,同时注意鼻孔适当张开。发高音特别需要头腔共鸣时,要绷紧软腭,音越高,软腭绷的越紧越靠后,直到"小舌头".演唱中,最好始终保持着这一状态。俗谓:老生怕的是闭口音,青衣怕的是开口音。采用鼻咽腔共鸣后,再加上注意唇形、舌位和口形(后面还要谈到),闭口音是不难发出的。青衣也不用害怕开口音,因为这个共鸣位置能够拢住音。
声音的位置要靠前、靠上。其作用,一是声音响堂,传得远;二是不会损害声带。"靠上",指的是从鼻尖到眉心。教者告诫受业者的一句话:"声音不要掉下来!"就是这个意思。
口腔要打开。在演唱时,软腭要始终提起来。其目的在于有一个良好的共鸣腔,而共鸣的焦点就在鼻咽腔内。但这决不是说,嘴巴张得越大越好;嘴巴张得太大,一是视觉形象不美观,二是拢不住声音,音发散,遇到高音,就会形成喊叫,影响听觉效果。与此相反的是,嘴巴张得太小,口腔打不开,软腭提不起来,唇形、舌位和口形都不到位,以致字头、字腹、字尾的交代不清楚。
在演唱中,发声和气息的运用是一对双胞胎;同生活中的双胞胎不同的是,演唱中,它们一刻也不能分离。就拿"低音高唱"和"高音低唱"的口诀来说,就是如此。"低音高唱",一是说要在心理上把低音当作高音来唱,不能麻痹大意;二是说在操作上要像唱高音时那样托住丹田之气。低音虽侧重使用胸腔共鸣,但鼻咽腔仍应保持着共鸣的位置。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会低而不散,虽低但饱满有力。"高音低唱",一是说唱高音时不要紧张,包括心理和发声的有关器官;二是说要像唱低音时那样,不要陡增爆发力,使笨劲;要"胜似闲庭信步".要找出"坐山轿子"的感觉,尽管是虚拟的感觉。
发声的方法,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怎样发声,由于各流派有所不同,似乎无法定于一尊。然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因此,并不妨碍我们从共性的角度找出一般的方法。这就是笔者不惴浅陋,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各行当、各流派都共同运用胸腔、口腔、头腔的协作共鸣,特别是鼻咽腔共鸣。这是其共性。在运用鼻咽腔共鸣时,又各有特点。